用文字确立灵魂的高度

时间:2022-05-31 04:25:05

用文字确立灵魂的高度

作者简介:

刘祥,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著有《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追寻语文的“三度”》《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等9部教育教学专著,在各类期刊上600余篇,受邀赴10多个省份开设展示课、举办主题讲座100余场。

10余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件既简单又不简单的事:每天读1万字,写1000字。

说它简单,因为即使每分钟只读400字,1万字的阅读量,也不过耗时25分钟。写1000字,也最多一个小时。说它不简单,则因为我把这样的事儿,视作一种“游戏”。在此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精神的兴奋和思想的愉悦。故而,我将这样的游戏坚持了10余多年。

我的阅读曾经很博杂,但凡白纸上的黑字,都想看看。现在我能写一点各类文体或主题的文字,广博的阅读功不可没。当我决定每天读1万字后,我的读物就聚焦到教育领域内了。即使是偶读其他主题的作品,也习惯于从教育的角度进行解构或建构。

很多文章我并不细读,只是浏览。这样的阅读只在于获取信息:正面信息、反面信息、伪信息。后两者我用来作为磨砺思想的反面教材。我常常从他人称之为经验的教育叙事中,解构出诸多反常识的教师强权意识。这样的浏览,让我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也时刻充满了警惕。

值得咀嚼的文字则要慢慢推敲,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句子背后隐藏的教育真谛。比如,当我遭遇到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便贪婪地反复品味重要句段,由此修正了我的学科教学观,在大脑中确立起日渐明晰的课程意识。对我而言,这样的修正已然属于旧有理念的“归零”。痛楚之后,便是新生。我在2012年出版的《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 》两部专著,连同今年1月出版的这部《重构教师思维》第一章的7条教学常识,都是基于上述两部著作所传递的课程理念而生发出的个性化思考和实践。当然,我从阅读中获取的只是种子,不是全部的庄稼。我是把这样的种子播种到自己的教育土壤中,然后精耕细作,守护着它发芽、开花、结果,才拥有了自己的收成。

阅读日本学者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时,我采用了联想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比如,书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我便思考,“出发”和“回归”之间的更为漫长的过程,到底是什么?进而又想到合作与探究、个性与共性等诸多问题。再将这样的观点纳入我国的具体教育环境中展开比较分析,自然也就形成了相对丰富的教育观。我在《重构教师思维》第二章阐释的8条教育常识中,提出“分数不是唯一的成长意义” “每一个学生都会犯错” “好学生应有敬畏之心”等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受益于阅读这部作品时的感悟、体会与思考。

我很欣赏佐藤学在学校管理上的众多观点。他说:“越是分工细致、组织和机构复杂的学校,教师对于全校事务的责任感越是薄弱。”他又说:“今天的学校最深刻的危机在于失去了教师自身作为专家的相互合作、共同成长的据点。”他的这些观点,在我创作《重构教师思维》第三章时,便转化为“好环境由好教师共同构成” “沟通是最有效的桥梁”等6条常识。不同之处在于,他着眼于管理对教师的影响,我则致力于探究教师对管理的应有心态,致力于研究教师的合理行为对管理的良性推动价值。

《重构教师思维》第四章的创作灵感来自网络论坛。我自2004年开始接触网络论坛,2006年起担任两家大型教育论坛的版主。10余年来,读天南海北的教育者的网络文字也成了我的生活必修课。

我发现前几年的教育论坛上,活跃的多是胸怀理想的一批名师,他们的文字中流露的始终是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的品质。近几年这部分名师陆续隐退,网络论坛上浮躁之气开始出现,宣泄负面情绪的文字越来越多。这样的状况引起了我的探究欲望,我便开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科学管理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思考。这期间,我陆续写了数十万字的文章,出版了《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等专著,试图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难题。我赞同朱永新先生“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的主张,在《重构教师思维》第四章中,我不但强调“给生命一个定位” “有一点吃亏精神” “原则问题绝不妥协” “锤炼一颗优雅的心”,而且强烈呼吁“用专业阅读丰富自我” “用专业反思提升自我” “用专业写作成就自我”。

在教育之外的天地,我是典型的思维迟钝者,但在教育田园里我却异常敏感。我总能从相当数量的标语口号中,解读出各种各样的非教育甚至反教育的元素。我区分正误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常识。一切有悖常识的话语,无论包装得多么漂亮,都不过是别有用心者的虚假花招。我反对“理直气壮地抓升学率”,反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对“蜡炬成灰泪始干”。因为我知道,学生到学校来,是为了更好地成长,不是为了充当升学率上的分子或分母。国家对教育的需求不是表格上的数字。而教师只是一种职业,八小时之外还应有无限丰富的生活。

人若不思考,大脑要么沙漠化,要么被他人侵占。遗憾的是,多年的应试思维,已经让相当数量的大脑成了他人意志的跑马场。这样的大脑如果不用常识重新建构,损伤的就不仅是大脑本身,而且包含一切与之形成关联的他人。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用两个暑假的时间,细细盘点当下教育中的多种反常识现象,然后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应知的这28条职业常识。对我而言,希望借助这部作品的写作,从教学、教育、管理、专业成长等4个方面,对我10余年的阅读和写作中积淀的经验与认知进行一次系统化盘点,把碎片化的思维串联成思想的珍珠项链。对教育而言,我希望用我的一己之力,发出应有的呐喊,以期引起有关人员的关注和警醒。对教师而言,则是希望用我的文字,驱除某些有悖于生命成长常识的错误认知,确立灵魂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让每一个读到该书的同行,都能够敬畏常识、敬畏生命、敬畏教育本真。如果能够借助这部作品达成这三方面的目的,我将万分欣慰。退一步而言,即使只部分达成相关目标,也总胜过无动于衷。

阅读丰富思想,文字确立高度,常识守望品质,追求成就生命。在教育的路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且行、且思、且珍惜。

上一篇:教师不可缺少悲悯情怀 下一篇:实现语文备考的“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