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误区?

时间:2022-05-31 02:50:11

如何避开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误区?

“新材料作文”,有别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流行的“材料作文”:第一,体裁不限,除诗歌外任何文体皆可使用;第二,可以就材料中的任何一点感悟多角度作文,且不必援引材料。考生们不必再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这样也就更能调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从多角度立意,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新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表现空间,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和广阔让一些考生难以把握自己写作的航向,以致出现挂一漏万、偏离中心、面面俱到、轻重倒置等一系列问题。下面,我就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就如何规避这类现象介绍几点措施。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主题

有不少的考生,或因时间所迫,或因心里紧张,不能对材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也不考虑材料的主旨,从材料中随意抽取一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话题,从而导致偏离题旨。

2013年【江苏卷】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不少考生对这样一则内容浅近的材料都未能读透,一些考生看到材料中“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一句便以为是烛光让蝴蝶找到了更好的归宿,于是误将烛光理解成爱的象征,对其大加颂扬――结果酿成了“下笔伊始”便偏离主题的悲剧;另有一些考生不去检讨人对蝴蝶的侵扰,反而责备蝴蝶的“娇气”,将主题定为“要培养抗干扰能力”,这就跟不去批评守株待兔者不劳而获反责备兔子走路不看方向一样失之偏颇;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看到了“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一句便将主题定为“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影响”与“成败”还是稍有差异的,这样的立意虽不能说完全走题,但至少不能说很准确。

2.完全抛开材料背景

有些考生虽然能够找出所供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地确定作文的立意,但却在随后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往往会“跟着灵感走”,从而不顾材料的背景,结果偏离材料的内涵。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深表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这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基本限定了文章的立意:干好一件事,经验、技术重要,勇气更重要,剔除功利之心尤其重要。考生要看出这一点是不难的。但在写作中,不少考生由“不去想价值的事”而“引申”到了无私奉献、安贫乐道、小人喻于利等等,这就完全抛开了材料的背景,自然也就偏离了主题。

3.忽视提示语的指向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材料只是泛泛而读,忽视了对相关的提示语(这样的提示语多在段末出现)的研究,只重视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忽视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因而造成失误。

上文提到的2013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提示语便是“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可是很多考生就是没有从这句话中读出“小大之辨”这一立意。

再比如2013年【北京卷】所供材料是一组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已经很明显:“手机丰富的功能”对人们“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可是一些考生忽视了这样的提示语,而对材料中“穿越”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作文中精心编织各种离奇的情节,以显示爱迪生的out;还有一些考生将目光落在“发明”一词上,作文详尽分析了创造发明的意义,论证了只有创新才能促使“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这也同样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二、新材料写作中误区的规避

要想规避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就必须坚持下面这三项原则:

一是抓材料关键要素的原则。我们写作时确定的话题和主题,一定要是材料构成内容的要点,而不是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材料要多读几遍,做到通盘掌握,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不能穿凿附会,将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给材料。

二是文章结合材料背景的原则。新材料的话题,不能脱离一定的背景。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其话题就有“越轨”的危险。而这个背景,就是命题材料本身给考生提供的话题范围。作任何形式的“引申”和“宕开一笔”时都要回头看一看材料,看看有没有越轨。

三是严格遵循提示语的指向的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大多写得清楚明白,没有明白写出的,也会有暗示性的提示。对于材料中的这些关键语,考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在写作中刻意求新、求深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新和深的前提是不偏离命题者的立意指向。

概括起来,写新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做到:读懂材料,抓住重点;准确立意,不离背景;严守提示,不闯红灯。其实,高考作文重点还是考查写作能力,在审题上一般不会过多地折磨考生,大家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平时注意多读,多思,多练,一般是不会进入误区的。

上一篇:地方院校推广MOOCs的必要性研究 下一篇:斯蒂芬·肖尔:各种可能性正在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