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对具身模拟的影响机制研究

时间:2022-05-31 12:37:34

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对具身模拟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

以4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控制对象和自我的社会距离(内群/外群)及人际情绪的效价(积极/消极)考察对象一自我关系对他心理解中具身模拟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社会距离的主效应显著,社会距离越近,具身模拟的强度越高;(2)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自我对客体的情绪知觉越积极,具身模拟的强度越高;(3)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示,自我对客体具有积极的情绪知觉时,社会距离越近,具身模拟程度越强,自我对客体具有消极的情绪知觉时,社会距离对具身模拟程度没有显著影响。该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和社会距离对具身模拟的影响可能存在层次性,即个体首先依据情绪线索再依据认知线索调整其具身模拟的强度。

关键词 他心理解 具身模拟 社会距离 情绪效价

分类号B844

1 问题提出

他心理解,即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和理解是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前提,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反映为对共情、观点采择等问题的探索。针对他心理解的机制,心理学家们先后提出了理论论、简单模拟论、具体模拟论和双重加工理论。其争论的焦点是抽象的心理理论和具身化的模拟过程在他心理解过程中的功能和关系。

传统的理论强调他心理解中符号推理的作用,认为个体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基于心理理论的表征体系用于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且这套理论表征体系会随着新经验的习得被不断修正和改进。具身模拟(embodied simulation)论是基于镜象神经元镜映功能的研究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面对其它客体的意图行为时会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对该客体进行的自动的、无意识的模拟,其目的是与他人共享知觉一运动表征,即从自身的运动记忆库中抽提出与该运动相关的其它表征(如信念、情感、意图等)以推理他人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心理理论观和具身认知观在解释他心理解的机制时各有弊端。例如,心理理论认为,他心理解的核心过程是建立未知的心理状态和由心理理论表征的已知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然而,以Goldman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如果人们理解某种心理状态(A)是基于已知的心理理论表征的心理状态(B)获得的,而对心理状态(B)的推理又是基于另一个已知的心理理论表征的心理状态(C)得到,那么他心理解的过程则进入了无限推理的循环中。另一方面,如果个体仅通过具身模拟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行为,似乎也无法解释为何身体残障的个体能正确理解那些身体健全个体的动作及意图。鉴于此,Tager—Flusberg等和Muthukumaraswamy在总结前人理论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独立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和理解存在两套机制,一套机制是以镜像神经系统为基础的具身模拟过程,另一套机制则是基于大脑高级皮层符号运作的理论推理过程。并且,这两套系统在他心理解的过程中彼此补充,共同作用。例如,当“某人流泪”时,仅仅是模拟其情绪其实并不能确定对方是什么意思,甚至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得出不同的判断(例如,喜极而泣或伤心流泪)。

尽管双重加工理论较好地整合了心理理论观与具身认知观,并有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但对于具身模拟及理论推理关系的阐述并不详细。甚至在他心理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具身模拟与理论推理相继进行,个体首先进行无差别的,同等强度的具身模拟,再通过认知推理进行调整;第二,具身模拟与理论推理同时发生作用,且在激活程度上此消彼长,相互补充。针对这两种可能性,一些脑机制的研究暗示了第二种可能性的存在。例如,Ochsner和Leberman发现,当个体分别对同族人和对外族人进行面孔加工时,前者脑区的激活水平要显著高于后者,即具身模拟的强度更高。Singer在一项疼痛共情的研究中也发现,如果告诉被试照片中的人是“你的爱人”或“某个人”时,镜像神经系统及疼痛脑区的即刻激活水平存在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即对“爱人”的具身模拟强度较高。上述结果都暗示,对象一自我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影响具身模拟强度的关键变量。

具体来说,反映对象一自我关系的指标存在认知和情绪两个层面。因此,本研究拟从反映认知线索的社会距离和反应情绪线索的情感效价这两个角度探讨对象一自我关系对他心理解中具身模拟强度的影响规律。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采取两因素被试内设计:2(社会距离线索:内群、外群)×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

2.1.1 自变量

实验中的两个自变量均通过实验程序予以操纵。其中,对社会距离的操纵通过控制被试与另一名“假被试”的内群或外群关系实现,对情绪效价的操纵通过控制被试对“假被试”人格特质的喜欢(积极情绪)或厌恶(消极情绪)程度实现。

2.1.2 因变量

实验的因变量为具身模拟的程度,通过研究者自编的实验程序测量得到。其中,具身模拟的分值越大代表具身模拟的程度越强,具体内容见实验材料部分的说明。

2.2 被试

苏州市某所高校的大学生共40人,男生21人,女生19人,年龄为20.04±1.95岁,所有被试的第一语言均为汉语。

2.3 实验材料与程序

在主试带领下,被试将进入独立的隔间上机完成全部实验。实验开始前,指导语会告知被试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记忆任务,包括材料学习、延时任务(关于图片判断抗干扰能力的任务,在任务中,会先后出现句子与图片,被试的任务是尽量避开句子的干扰,对图片本身的属性做出判断)、回忆再认;第二部分的任务中被试需要和另一名被试组合成两人小组,与另一个由其他两名被试组成的小组在电脑上进行博弈对抗,其博弈游戏的得分会直接影响被试的实验报酬(报酬的一半取决于积分)。事实上,正式实验中仅进行第一部分的实验任务,而对“即将进行的”第二部分实验任务的说明旨在操纵被试对另一名“假被试”的社会距离及情感效价的知觉。在实验开始前,每个被试将从A1、A3、A9中随机获得一个编号,并被告知自己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任务中将和另一名编号为奇数的被试分到一组,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该步骤用于操纵被试和另一名假被试的社会距离,即当正式实验中的“假被试”编号为奇数时为被试的内群体成员(社会距离较近),编号为偶数时为外群体成员(社会距离较远)。

正式实验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首先,被试需要分别从12组对立的人格词汇(如:乐观的一悲观的)中分别选出较符合自己的一个,并从中分别选出8个自己喜欢和讨厌的词汇。

之后,被试将被告知需要向其他被试发送自己的基本信息(通过虚拟的按键“发送”来进行),且这些被试也将参与后面的博弈游戏。3秒钟后,屏幕会出现其他4名被试的信息(即符合各自特征的词汇)。这四个人的编号分别为A2、A4、A5、A7(根据之前的指导语,A2和A4是被试的外群成员,A5和A7是被试的内群成员)。事实上,研究者预先对描述这四名被试的12个形容词进行了操纵:A2的特征里面有8个是Al讨厌的,A4的特征里面有8个是A1喜欢的;而A5和A7的特征里面也分别有8个是A1所讨厌或喜欢的(综合前面的操纵,A2、A4、A5、A7分别代表了外群消极、外群积极、内群消极、内群积极四种实验条件)。此时指导语会提示被试,完全记住是不可能的,但记住的越多后面的成绩越好。

紧接着,被试需要完成研究者自编的具身模拟任务。Zwann(2006)曾提出,对动作的知觉模拟可以激活与之相关的神经及肌肉的运动潜势,因而判断动作属性的反应时可用于表征具身模拟的程度。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采用了多个句子一图片集合作为实验材料,每一个句子的内容为一个具体的动作(如,某某的食指被针扎了一下),其主语包括A2,A4,A5,A7四种条件。与句子进行配对的图片为其对应的肢体动作,包括相容图片(和句子中的动作一致)、冲突图片(和句子中的动作相反)和插入图片(静止图片)。个体需要对图片中动作是静止还是运动进行判断。根据Zwann(2006)的观点,具身模拟的强度为每一个句子一图片集合中冲突组和相容组在反应时上的差值的平均分,分值越高代表具身模拟的强度越大。为了平衡顺序效应,插入图片呈现两次,其它图片各呈现一次。每一个试验流程如下,首先在黑屏中央出现一个“+”,呈现300ms后直接进入句子,其呈现的时间为2000ms,要求被试轻声并且迅速读完,若超过2000ms未反应则进入下一页。随后出现配对的图片,其呈现时间为1500ms,被试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图片中身体部位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分别按“D”键和“J”键,超过1500ms没按键则直接进入下一页。加上练习中的20个试验,整个实验共包括9×4×4+20共计164个试次。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位“假被试”的句子一图片集合是按照句子的主语依次出现的,例如先呈现所有关于A2的句子图片集合,再依次呈现另外三位“假被试”的句子一图片集合,但对每一位被试而言,A2,A4,A5,A7的先后顺序是随机的。

最后进行操纵检验,被试需要依次对A2/A4/A5/A7在接下来的任务中是否可能和自己分到一组进行判断,随后对“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A2/A4/A5/AT"进行一9到9的评定。一9代表极端厌恶,9代表极端喜欢。评定结束后被试被告知实验结束(不再进行博弈游戏),并由主试介绍实验目的。

3 研究结果

3.1 操纵检验

首先进行内外群线索的操纵检验,结果显示所有被试对四名其他被试的内外群身份判断均没有错误,实验操纵有效。随后,将被试在“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A2/A4/A5/A7”,的得分按照A2与A5一组(消极情绪组),A4与A7(积极情绪组)一组计算平均分,分别作为厌恶操纵和喜欢操纵后的被试的主观情感得分。对这两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组的得分(M=4.606,sD=2.868)要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的得分(M=2.182,SD=0.958),t(39)=15.716,p

3.2 社会距离线索和情绪效价对具身模拟的影响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反应时超过1500ms的按1500ms计,剔除那些在超过10%的试次上反应时低于200ms的被试和错误率超过10%的3名被试,剩余33名被试的数据进入正式分析。各实验条件下具身模拟强度的描述性统计。

分别计算个体对每个对象(4名被试)进行反应时相容组与冲突组的反应时差值,并计算标准分,继而得到被试在4种实验条件下具身模拟的标准分值。随后,以具身模拟的分值作为因变量,采用2社会距离(内群vs外群)×2情绪效价(积极vs消极)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社会距离线索(内外群)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32)=6.95,p

接下来继续进行简单效应的检验,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故两两比较的显著性水平需要校正为0.05/4=0.0125,结果显示,在积极情绪的条件下,社会距离线索(内群/外群)的简单效应显著,社会距离越近,具身模拟强度越高,F(1,29)=7.18,p=.012;在消极情绪的条件下,社会距离线索(内群/外群)的简单效应不显著,F(1,29)=0.29,p=.596;在内群条件下,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显著,F(1,29)=144.33,p

4 讨论

本研究从“自我一对象”关系对具身模拟的影响角度出发,同时考察了反映这一潜在变量的两类指标——社会距离和情感效价对具身模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即社会距离越近,情绪越倾向于积极,个体的具身模拟程度越强。上述结果和Ochsner及Singer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自我一对象”关系确实能影响个体具身模拟的强度。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尝试从以下角度予以解释。

首先,本研究的结果和一些进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进化心理学认为,具身模拟的强度受到认知资源分配的影响,其进化意义在于通过理解他人以便更好得与他人互动。依据这个逻辑,当对象是自己的内群体成员或带来积极情绪体验的个体时,与对方的连接有利于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及生存能力,故而是有益进化的,能获得较多的认知资源,进而引发较强程度的具身模拟。当对象是自己的外群体成员或带来消极情绪体验的个体时,防御而非连接才是适应性的反应方式,因而认知资源会被主要用于自我保护,较少分配给具身模拟,继而导致具身模拟的强度较低。并且,本研究发现的交互效应也和进化心理学中情绪判断先于认知判断的观点不谋而合。zaionc等研究者曾提出,情绪判断为个体进行趋近或者逃避的反应提供了准备,或者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了动机或指导,因而会被优先地作为决策的依据。而本研究发现的交互效应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当自我与对象之间存在积极的人际情绪时,社会距离越近,具身模拟越强,但当自我与对象之间存在消极的人际情绪时,社会距离并不能显著影响具身模拟的强度。由此可以推测,反映自我一对象关系的认知线索和情绪线索在影响具身模拟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即个体首先依据情绪线索判断对象是否带来威胁,仅当对方是没有威胁时,才会再依据社会距离的线索激活相应程度的知觉符号系统。

其次,社会距离对具身模拟的影响还可能存在另外的机制。根据Liberman等人提出的解释水平理论,社会距离越近,个体越倾向于进行低解释水平的认知加工,即较为具体的加工方式,反之则采用较为抽象的加工方式。如果把解释水平的差异视为双重加工模型中两类认知加工方式的活跃程度差异,则可以推测,社会距离的远近可能影响了个体采用两种加工方式的强度,即社会距离越近,其知觉符号系统越活跃,个体的具身模拟程度越强,反之则抽象符号系统更为活跃。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考察的情绪效价的含义为积极/消极,但在研究中操纵为喜欢/厌恶,而并没有考虑类似悲伤、焦虑等一类的消极情绪。其原因在于后者并不是反映自我一对象关系的指标,而仅代表个体自身的情绪状态。然而,有关心理距离和情绪的研究显示,个体自身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其解释水平,故而也可能会影响个体具身模拟的强度。但这一假设仅限于理论推导,还需要未来的研究予以研究和证实。

参考文献

1 Peterson C C,Wellman H M,Liu D.Steps in theory一of—mind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ith deafness or au—tism.Child Development,2005,76(2):502—517.

2 刘秀丽,西方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3):153—158.

上一篇:更新观念 做新时代的教师 下一篇:探异今古 革旧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