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促使后进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2-05-31 12:02:37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促使后进生健康成长

摘 要:笔者试着从教育环境的角度,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氛围、家校合作四方面入手,构建和谐环境,以期改善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12-2

教师,作为一个辛勤的园丁,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使每朵鲜花都活力绽放,每颗幼苗都茁壮成长。

一、构建和睦的师生关系,引导后进生健康成长

(一)爱护与尊重

后进生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经常受到家长、教师的训斥、惩罚和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以为教师轻视自己,同学瞧不起自己,家长也歧视自己为累赘,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有着较严重的放纵心理和自卑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要用微笑、表扬、呵护来关心他们的成长,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爱学”。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这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故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二)沟通与鼓励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积极因素,挖掘和捕捉后进生的那不起眼的闪光点,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能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再给予表扬、鼓励,对后进生要加倍爱护和培养,长善救失,促使其发展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鼓励学生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表扬鼓励对后进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们的认可,使他们增强勇气和力量,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至于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面对面的对话,可以文字方式书面交流,可以电话交流,甚至还可以电子邮箱QQ等现代方式交流。通过这样方式,可以促进师生相互了解、理解,丰富师生的情感世界,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二、打造融洽的同学关系,带动后进生健康成长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学生要有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外,还要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因为后进的标签,后进生不仅在学习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也面临很大困难,很多后进生因孤独,找不到合适的伙伴而苦恼,致使各方面呈后进现象。因为经常遭受他人的歧视和冷漠,往往与别人不能友好相处,所以找不到共同学习的伙伴,无法与同学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学习上无法得到同学的帮助。由于对班级同学、老师言行的过分敏感,常常为一些小事焦虑,烦躁不安,常常被一种负面情绪缠绕,致使他无法专心致力于学习。因而,教师要着力打造融洽的同学关系,带动后进生健康成长。

(一)宽容理解

宽容、尊重、理解是构建融洽同学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宽容一点,提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提倡尊重他人。“人无完人”,任何人总是有缺点的,也总会做错事的,这些都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能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计较,别人会很感激并愿意与你交流。

后进生由于身体素质不佳、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偏低、家庭条件不好等原因,而导致缺乏自信、有心理偏差。他们由于某一方面的弱势,而经常受到来自家长、同学及老师的压力,心理上总是处于劣势,与同学的交往中会非常敏感、脆弱,缺乏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常常表现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信任、尊重、关心、爱护“后进生”,引导班级学生理解他们的后进的原因,包容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后进生,他们的后进生地位,完全是由环境造成的。”

(二)平等互助

弗里德曼曾提出“光环作用”,即“由于一个人被标明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这就是光环作用。”反之亦然。人们常会因某个人有某种突出优点,而样样顺眼,产生一好百好的偏见。同样,也会产生一坏样样坏的偏见。教师要自觉防止这种“以偏概全”的偏见,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各方面也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不能整齐划一。引导班级学生理解他们的后进的原因,宽容已经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建立平等关系。帮助他们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提高弱势群体的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班级中的其他成员才会愿意和他们平等交往。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集体意识,因为后进生也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班集体的进步也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告诉全班学生:生活中没有一个人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一个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在一个班级里,不应该存在被“遗忘的角落”。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学会互助,让学生在自己进步的同时学会帮助别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三、营造健康的班级氛围,影响后进生健康成长

(一)舆论引导

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和树立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整体风貌。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是矫正后进生不良品质的熔炉。

俗语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就要悉心去发现榜样并积极地在班中进行大力宣传,引导后进生从身边人的身上找到努力的方向,向身边的人学习,主动地完善自我。在营造正确、向上的班级舆论方面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通过班级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特别是后进生在为班级做贡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优点,以形成一种民主、活跃的整体气氛,使后进生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久而久之,正确、向上的班级舆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带动后进生的向上发展。

(二)民主管理

在班级日常管理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学生民主自治的管理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参与进来,而不只是一些优秀学生的“独舞”,让后进生获得班级主人翁的成功体验。

后进生不被老师、同学重视的原因,除了文化成绩平平以外,表现上也一般化。其实,这些学生也有较复杂的心理。他们也是有思想感情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个体,只不过出头露面的机会少一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研究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搭设一些舞台,让其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班级中是否可以尽可能多地增设不同的岗位,如生活委员、劳动委员、纪律委员、课代表等职位,给他们委以重任,为更多的所谓后进生创造参与组织管理和实践的机会,让这些学生也都积极活动起来,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集体,不仅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较好地推动他们的发展,增强其自信心、上进心,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让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的发光、发热。

四、搭建和谐的家校合作,促进后进生健康成长

(一)家校交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很重要作用的环节,做好家校的合作工作将更好地促进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学校和家长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它的积极作用,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也总是停留在孩子犯错时。而后进生往往由于自卑心理或自弃心理不会主动与家长交流在校情况,家长来校也不容易,如果我们加强与家长的教育信息沟通,就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平时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通”等形式告知家长学生的表现、学校的要求、家长的配合等,让家长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知道各自的任务,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有助于孩子教育。

(二)家教指导

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与家庭之间分别进行教育,不能形成合力,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但可能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常常事与愿违。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必要给家长以适时的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个别家访、“家校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笔者使用比较多的是与家长个别联系,给家长留有足够的自尊和颜面。然后晓之以礼,动之以情,针对具体问题,对家庭教育给予建设性指导,使后进生的帮教首先得到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变被动为主动。多数家长通常都会极力配合,甚至虚心求教。这样就可以为后进生准备了一个良好的变化环境。

后进生的成因林林总总,但“他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后进生,他们的后进生地位,完全是由环境造成的。所谓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人的精神生活,即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彩,取决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性质。”因而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滋润学生脆弱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洪元,陆士杰,龚维珍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张万祥选编.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下一篇:为学的最美姿态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