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申报》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透视编辑的女性意识

时间:2022-05-31 11:41:08

从《申报》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透视编辑的女性意识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在其广告中塑造了大批全新的女性形象。《申报》广告编辑以媒体人的角色使命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开掘女性形象商业审美价值的同时,充分彰显了其社会审美价值,促进了女性解放和社会文明的转型。

关键词 《申报》商业广告 女性形象 编辑意识

王楠,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

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W77);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础研究项目(2013G6333034)。

一、女性形象是《申报》商业广告诉求的主体形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粗具形态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消费潮流与世界几近同步。在这里,有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最新潮的服饰、最时兴的娱乐。与此相适应,上海都市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商业消费的主体。

1872年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堪称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性报纸,其标志性贡献就是开创了中国报业史上纸媒广告的先河。《申报》的受众主体是都市市民阶层,其商业广告则以独特的时代内涵、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受到市民阶层的追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女性是广告的主要受众群体,同时又常以商品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在《申报》广告中频频亮相,因此,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都市女性及广大市民阶层时尚生活的引领者。

根据《申报》广告中有关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1912年1至3月,《申报》的女性商品广告约有10家,其中4家广告采用了女性肖像,占总数的40%。[1]后,随着女性解放呼声的高涨,女性广告呈上升趋势。1919年10月,《申报》女性广告约有29家,其中采用女性肖像的有10家,约占总数的34%。[2]这一时期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以梳髻、高领、长衫的传统形象为主,此外,也有少量着西式连衣裙和职业装的女性形象。显示出当时社会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女性的初步影响。

进入20世纪20年代,女性广告的种类、形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1929年1月,《申报》女性广告共55家,其中使用女性肖像的有40家,约占商品广告的73%。[3]这一时期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形象,衣着西化倾向愈益明显,且出现了表现女性妩媚、妖娆造型的肢体语言形象。

至30年代,广告业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1932年11月《申报》女性广告共计106家,采用女性肖像的有84家,占总数的80%。[4]这一时期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西化、性感,并大量利用身体曲线和肢体语言标榜时髦。广告除使用肖像这种暗示性手法外,还直接用语言明示商品用途,并借此宣传社会理念。

显而易见,女性形象始终占据《申报》广告的中心,成为广告诉求的主体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申报》广告编辑的意识中,女性形象不仅具有特殊的商业开发价值,且具有社会审美价值:女性形象作为历史变迁的缩影和记忆符号,承载着那个时代所赋予的深刻、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5]

二、充分开掘女性形象的商业审美价值:引导基于生活方式变迁的消费潮流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始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是始于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19世纪末,中国被迫通商后,上海、广州等口岸城市率先步入社会的商业化进程,由此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而言,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商业贸易逐步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地位,并进一步从物质生活领域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人们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文化生活都日益商业化。此外,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在城市社会,传统伦理所依赖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家庭结构、社会阶层结构趋于瓦解,商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都市人的传统道德。其次,商业化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尤其是在商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商业化的生活方式,不仅使都市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使人际交往变得空前自由、独立和平等。这些新生活方式尤其是娱乐休闲等文化生活方式一旦出现,便吸引人们竞相效仿,以至成为新的流行时尚。

1. 引导市井阶层现代物质生活消费潮流

《申报》广告主要面向市井阶层,其推销的商品几乎都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广告从语言到画面自然具有浓郁的市民化风格和生活气息。[6]

随着五光十色的洋货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类制造精巧的洋货,如钟表、玻璃器皿、洋布、洋油、洋皂、火柴等,受到人们尤其是家庭主妇的青睐。于是,《申报》广告编辑便将女性锁定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充分开掘女性形象的商业审美价值,选择美女作为商品形象代言人,以吸引市民阶层的眼球,最大限度地引导消费;另一方面,又将女性作为消费宣传的主要受众群体。如《申报》1934年6月23日消毒药水广告宣称“现代妇女之于个人卫生措置,最为慎重”;1933年6月17日牛奶广告宣传:“青春期少女应注意健康”;1930年6月16日火油打气炉广告刻意渲染西式生活,广告画面中,两位女子穿着西式服装,房间摆满西式家具,墙上挂着西洋壁画;1933年6月20日奇异老牌电风扇广告画面中,一位时髦女子手执书卷悠闲地坐在窗前榻椅上阅读,旁边窗台上摆放着奇异老牌电风扇。

实践证明,《申报》广告采用女性形象作为文化符号,引导都市人的物质消费潮流,取得了成功,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广告之一。

2. 引导城市社会文化精神生活消费潮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商业化,社会交往需求增多,各种休闲娱乐场馆,如茶楼、酒馆、戏馆、说书馆、烟馆、赌馆等悄然兴起,形成日渐发达的大众休闲娱乐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都市女性,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女性和职业女性已不限于追求物质消费,而是加入到文化精神消费的行列中,成为引领休闲生活方式的“消费一族”。

《申报》广告编辑敏锐地意识到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不失时机地通过塑造新女性形象来引导社会的文化精神消费潮流。如《申报》1928年6月23日一则汽油广告画面中,一名身着洋装的年轻职业女性驾驶着小汽车,与女伴一起兜风;1937年6月16日一则香烟广告中,身穿短袖、短裤运动装的年轻女性挥动着网球拍,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1937年6月18日正广和汽水广告中,骑马、跳舞、游泳和打网球的画面设计,充分展现了现代女性全新的文化生活。显而易见,这些作品中表达的全新的生活样态和生活方式,反映出这个时期都市女性的消费需求发生了转向,即从一味追求物质消费开始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在当时,这虽然只是城市中少数女性的生活写照,但对其引导社会文化精神消费潮流的示范性效应及其所内蕴的社会文化价值不可低估。因此,在《申报》广告编辑意识中,预示着女性的社会解放,已深入到具有稳态化结构的文化价值层面,即不仅要实现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性价值,且要实现其作为“文化存在”的自我精神价值。[7]

三、充分彰显女性形象的社会审美价值:促进基于制度变革的社会转型

1. 推动以女性社会身份认同为宗旨的性别革命

以实现社会身份认同为宗旨的女性解放,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革命性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男权文化的否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女性解放的社会历史意义,并把女性解放的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进而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女性解放运动。从辛亥革命前后到20年代中期,随着女学的兴起, 女性的自主意识觉醒。她们逐渐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争得了职业发展的空间和经济独立。“女性独立”的审美体验,成为这一时期《申报》广告的主题。

其一,彰显女性争取独立人格权的全新形象。从《申报》广告的女性形象看,女性摆脱了对男权社会的依附性,通过争取到的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身份成为时尚生活的主人以及商品的代言人和消费主体。这些全新的女性形象,作为封建道统的反叛者,无疑是女性解放的一个缩影。如1933年《申报》出刊的全国运动会广告画面中,塑造了一位身穿泳装、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美少女形象。该广告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获得独立人格的全新女性形象,更重要的是将其所体现的独立、自由、平等的新观念,以图像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公众。

其二,彰显女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申报》广告选择女性形象为题材,当然是为吸引大众眼球而迎合市井的欣赏趣味,但同时也力图体现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作为广告中商品的形象代言人,这一点充分表明,女性是现代社会商品消费的主体和消费时代的宠儿,是引领社会时尚消费潮流的代表。这无疑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女性社会价值凸显和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职业女性的大量涌现。《申报》经常刊登女性招聘广告。如1932年11月,《申报》就刊登了招聘女售货员、女打字员、女教员、女秘书、女护士等十余条广告。职业女性一方面在经济上摆脱了依附性,获得了自立,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职业活动和公共事务,展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申报》广告关注职业女性并塑造了众多全新的职业女性形象,是对女性社会价值及社会地位的充分肯定。

2. 引领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确立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封闭性、保守性、等级性、同质性是农耕文明的特点。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外国商人涌入,设厂、经商、从事进口贸易,从而动摇了农耕文明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特别是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率先成为近代中国的商业和制造业中心。中国社会由此开启了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与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转型相适应,这一时期《申报》广告中塑造了大批商业文明时代消费公关的“形象大使”——现代美女图像。《申报》广告编辑期冀,这些体现并记录了社会文明转型的新女性形象,随着广告走进千家万户,能够成为引领社会新生活和时代新文明风尚的历史文化坐标。

从《申报》广告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申报》广告编辑在刻意倡导民间社会树立一种新型的现代文明风尚:一是倡导社会的开放性。广告展示的女性形象大多丰艳迷人,其中裸女形象更具力,这不仅基于商业宣传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反映了当时城市社会的开放性。二是倡导社会的包容性。无论是从美女的形象特征还是身份特征分析,广告画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良女”与“妖妇”。[8]“良女”形象贤淑、温柔、内敛,“妖妇” 形象妖艳、张扬、放浪。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女性形象能够和谐共存于广告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与时俱进的包容心态,且体现了广告编辑的良苦用心。三是倡导社会的平等性。《申报》刊有大量关于招聘、招生的广告,编辑借助这些广告,向社会传递现代文明所倡导的男女平等的观念以及所有社会成员权利平等的社会平等思想。如1934年12月10日《申报》一则招聘广告中强调“不分性别,须有兜揽能力者为合格”。四是倡导社会的多元性。这一时期《申报》广告塑造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点,主要体现为女性社会角色、女性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特点显然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

3. 促进社会审美价值观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不仅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且伴随这种变化引发了大众审美价值观的变革。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两性之间存在着极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差异,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其一为德性之美。强调“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其二是容姿之美。把女性的恭顺和柔弱界定为“美”,即男以刚为贵,女以弱为美。[9]这种从欣赏畸形的女性德性之美,到欣赏病态的女性柔弱之美的传统审美伦理观,标志着女性在被导向“美”的过程中,远离了作为人的自我本身。[10]这无疑是女性在传统审美伦理视域下的自我异化。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和文化的输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物质、文化产品及其生活和消费方式,不但对国人的感官世界造成刺激,且改变了社会固有的审美传统。

《申报》广告编辑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一深层次变革,必然对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而广告媒介的责任就是要抓住这一契机有所作为,促进整个社会审美伦理观的根本性转变。为此,《申报》广告塑造了大批体现现代审美伦理观的新女性形象。如《申报》1931年6月16日冷厨广告,就刻意设计了宣扬男女平权和现代社会文明交际的情景,广告画面中两女一男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旁边一男子端着冷盘热情服务。又如1930年11月8日“固龄玉牙膏”广告的主角,是一位着短袖旗袍露出雪白肌肤的时尚少女。显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向世人昭示的是一种反传统的开放性和现代审美情趣。

不仅如此,《申报》广告中的新女性形象,不少是以当红的影戏明星为创作范型,她们文明、开放、时尚的崭新形象,自然成为当时社会审美的范本和标尺。

从《申报》广告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不难看出,广告编辑所倡导的现代审美伦理观,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这种全新的审美伦理观消解了传统观念中畸形的德性之美,彰显的伦理诉求不再是恪守传统妇道,而是现代文明所崇尚的自由、开放、平等、包容、参与。其二,这种新的审美伦理观,也摒弃了传统观念中病态的纤弱之美,彰显的体态之美不再是娇柔谦卑、低眉垂目、弱不禁风,而是体魄康健、自强自信、充满活力。

在《申报》广告编辑看来,审美价值观的嬗变,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解放的历史潮流,体现了女性个性自由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强烈诉求,它作为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必将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四、在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充分彰显社会价值

亚当·斯密曾提出著名的“经济人”假设,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本性,是其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机。广告是为经济活动而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营销活动。因此,作为“经济人”的广告主和广告商通过广告这种营销工具,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然而,广告是要通过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大众媒介是一种社会公器,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必须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广告通过大众媒介这一社会公器进行传播,就与大众媒介一起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广告具有人文功能,体现这一功能的广告创意文化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广告除追求商业价值外,也应追求社会价值和履行社会责任。

毋庸讳言,《申报》编发商业广告的直接目的,当然是为追求和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即希望通过广告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来吸引大众眼球,宣传所代言商品的功效及品牌优势,不仅为商家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且为《申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物质支撑。

值得称道的是,《申报》编辑始终清醒地意识到《申报》作为公共媒介的角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能够超越单一的商业价值取向,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即通过广告话语权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的文明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可以说,《申报》广告通过塑造全新女性形象,强化女性解放主题,在当时社会大转型时期,充分发挥了促进女性解放、推动社会开放进步、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提升国民文明素养的社会功能,从而在实现广告商业价值的同时,彰显了其社会价值,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诚如报学史专家戈公振先生所言:“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商品之一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11]借用戈先生的这段文字高度概括《申报》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至为恰当。

参考文献:

[1] [2] [3] [4] 李兰萍. 清末民初《申报》中的女性商业广告[J]. 安徽史学,2010(3):118,119.

[5] 王楠.《申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J]. 新闻知识,2011(12):84.

[6] 张晨阳.《申报》女性广告:女性形象、现代性想象以及消费本质[J]. 妇女研究论丛,2005(3):61.

[7] [9] 王楠. 试论民国时期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意蕴[J]. 当代传播, 2012(5):85,86.

[8] 宋美华. 资本主义与女权意识—性别差异和权力抗争[J]. 联合文学,1988,4(12).

[10] 罗苏文. 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5 .

[11]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80 .

上一篇:构建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进展与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