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点一盏心灯

时间:2022-05-31 08:02:34

为教育点一盏心灯

一口气读完王栋生老师在病中写成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怀着对教育的无限赤诚,王老师用残损的视力吃力地写下一行行文字。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他对青年教师的热爱与期待。当我读到结尾“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爱所有的孩子”时,我的双眼几乎湿润了。王老师那颗热爱教育的拳拳之心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对教师的期待、对教育常识的捍卫、对孩子心灵的关怀,都让我感到无比的钦佩,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教师应做有胸襟的、大写的人。有这样一批从教者:他们唯一不多的阅读就是几本教师用书,而平时总是喟叹着教师的待遇是多么不令人满意,似乎工资不高就是他们不努力工作的借口。王栋生老师作为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又是三届“林放杂文奖”获得者,按理说应该享受不低的待遇。然而,报社记者、他的同学对他的工资收入之低和付出劳动落差之大感到十分诧异。王栋生老师却认为:“我们的社会,要想获得真正的精神快乐,你就必须做出相应的牺牲,你不可能什么都轻易得到。”这就是王老师的胸襟!他懂得取舍之道,毫不犹豫地追逐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释放着自己对教育的热情。退休后,他仍然义务给中学生开设小说讲座。尽管他身患眼疾,医嘱不得上网,但仍然每日以文字关注教育。在这本书里,他反复强调教师对于学生、同事的胸襟。他呼吁我们:自己首先做个大气的人,这样学生才能气度不凡;珍爱我们的专业,不断提高自身学养和精神品质;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同事的工作,建立和谐的教师关系;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不鼓励学生告密,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人的权利。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前,有位初一学生在下课铃响之前做起跑状。见到这副情景,一般老师总会面有怒色,可王老师却特意留下了这位学生,和他谈了一会儿,并请他注意形象,以后不要这样。后来他才知道,学生听说食堂有盐水鸭翅,很想吃一回,怕去迟了买不到。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年了,王老师始终有一些遗憾:“我当初有什么必要非得把他扣下呢?”这件小事让我深深感受到王老师那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关爱。而我们的部分教师,总喜欢给学生脸色,甚至把训导作为我们的特权。和他比起来,我们的教育境界就差得远了。王老师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如何让我们的灯照得更远、更亮,首先从做个有胸襟的人开始。”

教师要捍卫教育的常识。王栋生老师一直重申,“这些年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处在一个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反省我们的行动是否违背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最基本的常识。教育不能只是仅仅满足于追逐高效率和最终的结果,而要返回到对于教学过程自身的关注。教育是项“慢”的事业,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只能导致学生发展不和谐或者“营养不良”。王栋生老师认为,许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个性差异,应该成为所有从教者的共识。时下,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对教育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学生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甚至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什么时候,当教育急促的脚步慢下来,更注意尊重和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的教育姿态就又有了更大的进步。王栋生在《你已经是你了》一文中,强烈批判了部分学校的功利化教育目的。他认为:在那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所学到的东西,只能让他们谋到一个职业,在城市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或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一点点提高)。他们在一个空喊“卓越”的学习环境里,苦苦追求的不过是高考的“名校”或“重点大学”,而不是追求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我”。我们悲哀地看到,随着年级的逐步提升,很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在日日的压制中成长为“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个概念上的班级,多的是统一要求,缺乏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对具体学生的关注。如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该成为我们当下评价“名校”的重要指标。一所学校,只有当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掘和成长,才能赢得学子发自心底的依恋和尊崇。

教师要关怀学生的心灵。学生是什么?这个问题常常叩问着我。教学就是一种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我―他”,而是如马丁•布伯所描述的“我―你”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达到与学生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不能缺乏诗意和温情。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王栋生老师说:“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多么美好的教育世界啊!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王栋生老师希望年轻教师要有种树人的耐心,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和权力;学校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关怀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如重视“教学楼里有多少卫生间”;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学生,用“心”批改每一份学生的作业;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升学率,要懂得让学生喘口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在班上调查学生是否同意被推荐为“省级先进班集体”这件事,结果35人赞成,11人反对,1人弃权。王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耐心倾听反对者的意见。投反对票的学生们的发言暴露出了班级中的不足之处,让每一个同学受到了教益。后来,王老师从此事中坚定了一个认识:学生的判断力和道德心需要有机会得到检验,民主教育比一个荣誉称号更有价值。我们也在高喊尊重“民主”,却经常忽略良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心灵的培育与滋养,如此的教育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王栋生老师在内心苦苦期盼着这样的理想教育: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阳光中,他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停下来看着太阳;学生能够经常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标准统一的营养餐;学生能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或者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愿我们在共同的努力下,一步步走近这种美好的理想!

教育乃成人之美。陶行知把教育的目的总结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敬重生命,丰富生命,成为王栋生老师教育理念中的一种自觉。为了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他经常讲特蕾莎嬷嬷和证严法师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有善良之心,他自己首先做好表率;为了搞好教育,他适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爱憎。王老师在书中写得最长的一篇文章当数《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句句饱含着对“人性”和“真情”的召唤和呐喊。徐海、董维青、袁梓、毕彦波,这些鲜活、真诚的生命一一在我眼前浮现,人性的光辉在熠熠闪烁。读着读着,我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一样活得如此崇高!他们简直就是“真”和“美”的化身!王栋生老师之所以如此呼吁,是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的冷漠和麻木、太多的是非颠倒与错位,他希望通过教育的努力找到我们失落的人性之光!于是,教育也就成了他如此投入生命的事业,也成为让他如此忧伤的事业。他用残损的视力仍然在病中大声地疾呼,只为了这个世界更多一些美好!捧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颗火热的爱教育之心,一双殷切期待的温情的眼睛;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青年教师身上的责任!在这个功利化、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教师职业并不被看好的环境里,王栋生老师毅然决然地行走着、努力着。也许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言:“许多同行跪倒在馒头前面,我们无权干涉他们的选择。既然我们选择了这副重荷,就让我们守住一份崇高。”

一生只为一件事――成人。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上一篇:再回起点,我思索着 下一篇:自我的觉醒与师生关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