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时间:2022-05-31 01:52:2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以及在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文件又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引发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越来越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的教学设计, 以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是逐步创建、完善新的教学结构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来使用, 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相结合,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新的教学结构,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产品设计对于学科教师来讲, 主要关心的是教学过程设计。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但在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重形式轻效果。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服务于教学与学习、服务于学生发展, 而绝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进行整合。但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 一些教师为了能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而改变了原来的优秀教学计划;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开展教学活动。

2. 整合还只停留在公开课上。随着整合的推进, 整合课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竟然还是每学期才开展一两次的教学活动, 是受相关评奖活动的影响才进行的一种不常见的课程形式。

3. 教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削弱了师生互动。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 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从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计算机, 然后严格按程序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教学内容, 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 并不顾及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 计算机操作能否跟上。还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 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 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 讲几句串联词就算了事, 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 整合时学科特点针对性不强。随着整合研究的进行,一方面加速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模式多是从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入手提, 而后推演到各个学科中, 忽略了对学出整合的一般思路、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 致使整合的学科性不强。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形成正确的整合观念。教师之所以将关注点放在整合的形式上, 是因为这些教师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课程, 整合是为了优化教学, 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在观念上对这些教师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掌握整合的内涵。同时还应培养教师正确评价整合课好坏的思想观念。评价整合课好坏的标准并不是 “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在于学生是否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在知识范围上有所扩展、是否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只有具备了以上特征的课才是好的整合课。

2. 从公开课到常态课的转变。整合课的日常化、普通化、常规化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流发展方向, 也是教师改变思想观念和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 需要渗透到每位教师、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 并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师开展公开课、评奖课的工具和手段, 而应逐渐成为类似黑板、粉笔的教学工具。

3.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重点并不在于讲授了多少知识, 也不在于教师对机器的操作, 而在于是否启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因此, 教师应将注意力从机器转移到学生上, 应借助信息技术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地创设能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4. 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因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相异。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时, 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优化学科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5.在传统培训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加案例式和专家引导式培训方法。在培训过程中 因为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培训者虽然能记住所培训的内容但并没有形成将所培训的内容运用于教学中的意识。因此案例式和专家引导式培训方法能较好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被培训者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促进被培训者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何克抗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4.陈米华《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上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下一篇:浅谈“自主-合作”五步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