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探讨

时间:2022-05-31 01:08:06

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量关键性支持技术融入互联网,用户从各种途径都能够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不但途径多样,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都有着完全更新式的变化。这对支持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重点对全球互联网信息通信环境下的关键性信息通信支撑技术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

现如今的互联网信息通信时代,代表的是一种新的通信领域,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日常通信生活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社会发展新形态,将互联网通信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提升社会信息通信实时化和效率化。

1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概念

互联网通信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通信的基本载体,以网络为通道,经过互联网进行通信的一种网络技术。不论是声音、图片还是影片图形,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传输,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联网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可以快速地传到目的地。

2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9.68亿人,普及率达到45.8%,低于发达国家70%的普及率。我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宽带网民规模达到5.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4.3%,但是宽带接入速度紧追发达国家,手机上网用户整体也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可见,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它的发展趋势也在催促其关键技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3互联网通信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通信技术在其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但在现阶段它的发展还有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信息传输欠条理、真实性不能保障、安全性欠妥善等三个方面。(1)互联网通信技术传输欠条理。互联网通信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信息量大,对大量信息有着需求量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信息的大量无序使得信息在互联网传输时欠条理。不属于一类别的信息会由于用户需求量的不同而归为不同的一类,但根据每个人的观念想法不同,一样的信息就有可能被分离开来,不利于信息的整归处理。信息在传输浏览过程中会因为点击率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点击率较高的信息就会突破互联网瓶颈,从而造成网络信息传递系统的瘫痪,而有些不重要、点击率较低的信息就会被忽略,最后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互联网信息传输的两个极端,非瘫痪即浪费,这也给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造成困境和矛盾。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进行信息分组时,信息块的不同会造成信息的分享整合不同,这会使得信息块的分配不均,更不利于以后用户查询信息的方便快捷,造成互联网信息服务器的沉重负担。(2)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互联网的虚拟性的直接影响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信息真实性的顾虑出现。网络上的使用用户都是采用匿名形式参与网络活动的,因此,网络背景后的信息实际真实性是不可而知的。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复杂混乱,充斥着不良不健康、不真实安全的信息。信息的可靠性和质量谁都不能够真正保证。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并没有管理保障,所以言论自由的权利也就会为很多虚假谣言、诬陷污蔑提供了环境,对两者双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近年来,很多名人明星会在网络上由于行为举止的一点差错被网友谩骂,有的甚至不堪言论,陷入抑郁症、最终自杀。这种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健康,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是很让人们值得反思的。网络的虚无缥缈就会给很多无辜的人们造成精神伤害,互联网信息通信的管理还有着很长远的道路。(3)互联网通信安全欠妥善。互联网信息通信的安全是一直困扰广大用户的重要隐患。大量的不良信息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许多青少年的思想文化、日常行为等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信息的充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会造成影响,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互联网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有些用户的信息被不良犯罪分子利用,就会成为犯罪的工具,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全。

4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

(1)深度覆盖和融合推动LTE网络发展。未来LTE网络的发展重点是实现LTE网络的深度和广度覆盖、支持TD-LTE和FDDLTE融合。现如今的发展趋势使得LTE网络已基本实现城市的信号覆盖,在未来,LTE网络将从发达地区向乡镇和农村进一步延伸,以达到网络的连续覆盖。LTE网络将会在更多公共区域,例如广场、高速公路、公园等实现与提升信息的覆盖完善。另外,为实现资源共享和提升用户体验,TD-LTE和FDDLTE将在网络、业务和管理等层面不断融合。(2)动态可编程提升睿智光传输网络。更高的业务体验质量驱动传输网络不断向资源的动态配置方向演进,光层的动态可编程能力正成为光网络的重要特征。采用光层可编程能力,按需动态调整硬件的配置、状态、编码等,以灵活组织传输资源、公平分配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提供优化的网络和降低传输网的总体成本。传输网将面临实质性调整及过渡转型。支持电路业务的传统网络进入淘汰期,多业务传输平台面临整合,承载业务将被转移到PTN、OTN传输平台,部分网络引入T-SDN平台。光波长作为高速快捷通道,提供业务的直接承载。光和IP不断地融合,在数据平面维持两个平面,采用灵活汇聚和带宽优化能力,提供最佳的带宽利用。在管理平面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拓扑、精准故障定位等,满足跨层的智能管理。通过GMPLSUNI接口,实现IP和光层的控制协同,保证资源的按需动态配置和运营维护,并逐步引入SDN控制器。(3)大容量核心和智能化边缘铸就新型IP网络。IP骨干网核心路由器向大容量、高密度和低功耗方向持续演进。传统的路由器集群中广泛部署的POS接口逐渐被低成本的高速以太接口替代。现有IP路由器线卡的光收发元件及调制器尺寸远远大于电路元件,因此难以提升线卡的接口密度。通过在单块微型芯片上集成光和电子元件,硅光子技术能够让路由器线卡获得更大密度的I/O带宽。同时,由于光路的耗电量大幅下降,硅光子技术也降低了系统的整体功耗。可以预计,带有硅光子芯片的模块化路由器将大幅提升互联网速度。IP城域网和广域网边缘将逐渐引入SDN技术,软件将在IP网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城域网,SDN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实现业务的智能控制,通过将策略控制和各种业务链功能组合,可以针对用户方便灵活地实现业务差异化功能。在数据中心,当计算和存储资源虚拟化之后,用户迫切希望网络的虚拟化功能从数据中心内部延伸到企业总部乃至各分支机构,软件定义的VPN业务将成为新的发展动向。在广域网,分层的SDN控制器可以将IP层和光层资源进行联合调度,优化业务流量和流向,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为用户提供更加有保障的QOS服务和更灵活的计费策略。(4)复兴提出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型。从电信运营商主导的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出发,对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技术规划进行分析,对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有参考价值。开放的业务开发天生工具:Widget、Mashup。电信运营商需要提供同一、简化的业务开发天生环境,能够集成电信能力和互联网能力,提供图形化的开发配置方式,能够提供工具方便构建Widget、Mashup等应用,使得企业用户、个人用户可以进行快速业务天生、仿真和体验。通过Widget平台驱动的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户快速开发和部署移动互联网业务,结合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优势开创新的贸易模式,建立新的生态系统。高效的网络部署和服务提供:P2P/P4P、SaaS/云计算。P2P/P4P、SaaS/云计算的上风不仅在于其创新性的技术理念,还在于其创新理念带来的不同电信服务模式。电信运营商需要成为P2P网络和云计算的提供者,依托现有的网络和用户资源,建立大型的数据存储和治理中心,并在数据中心中配置各种在线服务化的软件应用,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计算、存储和应用服务,如针对企业用户的同一通讯、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应用、企业IT应用;针对个人用户的移动社区、移动游戏、虚拟桌面等,采用这些架构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同一的业务运营平台:鉴权、认证、计费。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移动互联网业务区别于现有互联网业务模式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可治理、可运营、可控制。同一的业务运营平台需要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治理、鉴权、计费提供支持,包括:①同一控制流:用户的业务订购、开通、使用、计费和SLA等业务控制流程同一标准化,以同一用户体验。②同一治理流:自有数据业务需要由同一的平台进行治理,以支持业务开发、体验、捆绑营销。③同一外部接口:各业务平台与支撑系统之间的网状接口需要同一的集成平台,实现接口技术、协议的标准化,并开放各种内部能力,为外部应用提供透明的服务。④完整数据视图:同一的自有数据业务治理需要将分散在各业务平台的用户数据、业务数据整合到一起,以实现各系统之间有效的数据共享,并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和用户行为的分析,提供多种数据挖掘功能。

5结语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它是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现代科技产物,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获取想要的大量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地达到活动目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信息传递得到时间节约、金钱节省的高效生活方式,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自己也可以向外传递信息,实现了内部外部双向的信息交流传递。提升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是我国现如今紧随数字时代步伐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互联网信息通信社会快速发展的强而有力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

[2]刘振亚.智能通信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谢华成,陈向东.信息机技术与发展[J].计算机应用,2012,32(7):2009.

[4]胡学浩.智能网: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态势[J].电网技术,2009,33(14):1-5.

[5]王继业,孟坤,曹军威,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3):1-18.

[6]林为民,郭经红,吴军民,等.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作者:曹宇辉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65042部队

上一篇:云平台数控机床管理方法 下一篇: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