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调查及脱贫致富对策思考

时间:2022-05-30 09:15:11

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调查及脱贫致富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思南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该县少数民族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并抓住了少数民族贫困所存在的内因和外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思南县 少数民族 贫困原因 对策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民族地区的共同团结和繁荣发展是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思南县而言,没有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思南县的小康,更谈不上全面建设该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认识贫困、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改县“三农”问题、加速该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深入到该县少数民族村寨,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情况综述

(一)思南县地理、民族概况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属铜仁地区所辖,位于铜仁西部,乌江流域中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2′-108°28′,北纬27°32′-28°10′。周边分别与印江县、石阡县、凤冈县和德江县接壤。326国道从县境北西附近经过,303省道从县城穿过,西接326国道,东至印江县,也是遵义至铜仁的主要交通干线。县境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的北部边缘,属于武陵山脉腹地。全县地域面积达2230.5平方公里,辖13个镇,14个民族乡,总人口约68万,是一个汉、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县内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这样的特点有效的促进了各民族间融合与团结协作。民族融合性大大提高,为该县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二)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现状概述

一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基数仍比较大。2010年末在调查的14个少数民族乡中贫困总人口仍高达47133人,其中当年因灾害因病痛返贫人口也高达15928人。贫困民族多为主体少数民族土家族和苗族。

二是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仍较低,具体表现在所调查的各民族乡中总计的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数量大,总计为14708人。总的来看,从事农业的人口数居多,向外输出的劳动力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占劳动力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虽较以往已经有较大提高,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节目,但是电话和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绝大多数民族村寨都不是自来水受益村。所调查的民族村寨都没有通油路,民族地区村寨交通条件仍有待改善。

四是民族地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虽成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总的来说也都只在2400元左右,收入水平仍处于偏低的状态。就居住条件而言,民族地区居住简易住房的户数有4694户,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比较差。

二、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其内因和外因促成,就该县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来说,内因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其表现为: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管理仍存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象;不能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因地制宜改造农田,而是老守田园,得过且过;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而是怕字当头,投入怕赔本,外出打工怕不给钱,没有发展的意识和冲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人在十分困难的经济条件下还热衷于吃喝玩耍,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人口出生率仍较高,一般家庭都有3至4个子女,造成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第二是低层文化心理突出。从调查走访中我了解到,有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思维模式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如对科学种养殖等现代生产经营技术心存疑虑,很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发展斗志。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扶贫投入以及社会各方面在财力物力上的救济和帮助,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坐享其成、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奋发图强、穷则思变的意志和能力。

从外部原因来分析:生存环境恶劣仍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外部客观因素。由于地处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该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特别是今年大半年来气候干旱,降雨量非常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这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

三、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策及建议思考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就该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实际情况来说,笔者认为首先应着力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扶贫先扶“志”。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彻底转变与新时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陈腐观念。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懦夫懒汉作风,真正使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变为广大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思维共振、上下同心。

其次,我们要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尤其要在投资、信贷及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继续予以优先、优惠的特殊照顾。对于确实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特困户可给与适应帮助和救济,必要时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给贫困地区“输血”是必要的,但“输血”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其“造血”功能,使之尽快赢得脱贫与致富的主动权。

再次,我们应以拉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全面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该县自然观光旅游与民族地区多彩的民间文化结合起来,构建和打造该县“中国花灯之乡”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让该县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另一方面,该县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宜林也宜种植各种特色经济作物,如金银花,烤烟等等。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其潜在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必须要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前提下,把着重点放在“借鸡下蛋”的方略上来,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通过招大商、促大业全力打造民族经济的新亮点。

第四,将农业产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重要位置。应当把科学培训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科学素质的一项最有效的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使科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扩大科学种养殖技术在贫困群体中的普及率。

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特别是民宗部门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党的民族政策、惠民政策宣传、落实到民族聚居区,做好政策扶持工作。

第六,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条件。民宗部门在申请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民族地区修水池、修公路,助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协调政府、民间各方力面量共同改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

总之,我们应激发各民族人民发展的斗志,群策群力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引自:『科大学子之家『.

[2]郭咸彤:《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思考》自:《思想战线》2002年06期.

上一篇:浅析关于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面临困境与解决思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