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5-30 05:41:20

探讨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措施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现象普遍且防治任务艰巨。主要分析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及危害,提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 面源污染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和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当前,在我国农业活动中,非科学的经管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剧毒农药的使用、过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农膜年年弃于田间、露天焚烧秸秆、大型养殖场禽畜粪便不做无害化处理而随意堆放等。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据统计,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

1、农业面源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

1.1化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农业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据国外测算,现代化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获取的。正是由于化肥在作物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有惊人的增长。以我国来说,1999年使用化肥4.124万吨(折纯),比 1978年增长362.3%。按当年农作物插种面积计算,耕地的平均化肥用量为262.4kg/m2,是世界化肥平均用量的2.5倍。淮河流域平均用量415kg/km2,太湖流域为600kg/km2。但实际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综合各地实验结果,我国每年农田养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在环境中,若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1.2农药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的产量已超过200万吨,品种达 1000种以上。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1997年农药总严重为66.6万吨,使用量131.2万吨,平均用量为14kg/km2,比发达国家高出l倍,但利用率不足30%。特别是近10年来,棉铃虫、蚜虫、小菜蛾等多发性害虫对菊酯类、有机磷种类化学农药的抗药性增加了几百乃至数千倍;化学农药还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败坏农田生态平衡。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

1.3大型畜禽场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的畜禽养殖业在近20年来发展迅速,到1999年牛、猪、羊的存栏数己分别达到12.698万头、43,020万头和27,929万头。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畜禽养殖的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随每天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河水变臭,鱼类大量死亡,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4农膜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目前普遍使用的农膜不易分解,留在土壤中100年也不会烂掉。因此,农膜残片积留在农田中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影响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容易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影响土壤结构;影响正常灌溉;农膜残片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农膜残片而死亡。

1.5秸秆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农村地区每年夏秋两季双抢时节,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路边树旁,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据统计,石家庄地区每年生产的玉米秸秆有4,700多万吨,一部分作饲料或燃料运回家。其余大部分秸秆采用就地集中焚烧的办法解决。秸秆燃烧产生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浓烟也会影响农田附近的机场、公路、铁路的正常交通运输,同时也是产生火灾的隐患。

2、防治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农业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化处理,可以使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具体措施:

2.1推广科学施肥

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农田投入养分过大,盈余部分井未起作用,而最终是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据有关调查研究,一般当农田氮素平衡盈余超过 20%、钾素超过50%即会分别引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因而防治重点应在化肥的减量提效上。另外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又能改良土壤。

2.2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综合防治

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

2.3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减量化处置

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的多样化综合利用。在粪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采取各种措施,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4制定法规,加大宣传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中对环境有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的排放。建立健全面源污染的检测、研究机制,为更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上一篇:使用免费WiFi时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密 下一篇:新形势下企业档案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