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时间:2022-05-30 12:52:37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素以“陶都”著称的宜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为有效保护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保护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需遵循以人为本、特色性与文化性结合的原则,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加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等措施,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社会、经济等价值。

关键词: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的宗旨是保护、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国家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延续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杰出创造,其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在国内备受关注。宜兴,素以“洞天、竹海、陶都、茶洲”著称,“中国陶都,生态宜兴”的形象深入人心。基于宜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地方性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徜徉于生态优良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文化,品味历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对宜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宜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是一座“千年崇文”的江南古城。远在新石器时代,宜兴就有陶器的生产。悠久的制陶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赢得了“中国陶都”的美名。此外,宜兴自古崇文尚教、人才辈出,还流传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起舞的动人传说。目前,全市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1]。宜兴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涵盖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民间美术、文学、民俗、杂技与竞技类、传统医药九个大类。其地域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深广。

二.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在世界上已经取得共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并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联合国官员爱川纪子认为:“传统的文化表达必须适应现代生活才能保证生存下去,挑战在于找到积极的、具有社会基础的、合作性的方法来保证无形文化遗产在将来的生存和活力。”[2]所谓“合作性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双赢的方法:即既要给当地土著带来效益,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要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而实现这种“双赢”结果的具体思路和办法——就是对旅游业的开发和借助[3]。

有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的组成因子,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辅相成。旅游开发有助于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原生环境、为其保护给予经济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更多受众、有助于民众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增强、有助于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合理利用,才会使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旅游开发的负面影响,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舞台化,使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产生了质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发展旅游时,不能以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须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并科学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必然选择。宜兴选择以旅游开发的形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行的,但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时,应尽可能降低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开发,以合理旅游开发来促进有效保护,即保护性旅游开发。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过程及开发后的综合效用可见下图:

三.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原则

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一方面,全面普查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等,进一步认识其文化、经济、社会等价值,逐步形成宜兴上下全民保护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职能,积极开展相关规划,正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尽可能避免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现象。

2. 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既包括当地居民,也包括旅游者。针对当地居民,应鼓励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活化文化旅游资源。针对旅游者,注重旅游主体的旅游体验,营造情感氛围,设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3.特色性与文化性结合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开发特色性旅游产品。强调特色的同时,要突出地方文化内涵,注意特色性和文化性的完美结合,展现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以及相关旅游产品的深厚文化内涵。

(二)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1.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宜兴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主要依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陶器制作技艺为龙头,加大梁祝文化的开发与宣传。

宜兴以“中国陶都”的形象示人,因此打造陶器文化旅游品牌有着一定的市场基础。在陶器文化品牌打造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紧扣制作技艺,充分利用紫砂陶器的工艺表现造型、材质与品质、理趣、良好功能以及陶器与绘画、陶器与文学、陶器与茶文化等的关联,设计陶器文化观光游、主题游和修学游。其中,修学游要带有强烈的探索和研究的性质,以追求深远意味、升华精神意志为目的。宜兴陶器文化旅游的终极目的是“让您的生命更精彩”。

梁祝传说在我国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家喻户晓。因此,梁祝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对于宜兴旅游营销有着积极意义。宜兴现有梁祝文化节(即观蝶节)的开展,针对现有节庆,可基于文化情结,明确爱情主题,找准市场定位,突出亮点,形成规模效应。

2. 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

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注重个性化、参与性和创造性。依托男欢女嬉、宜兴丝弦等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从视觉、听觉角度,使游客获得娱乐和审美体验。依托紫砂陶制作技艺、青瓷制作技艺等,从触觉、运动觉角度,随着触觉深入、新奇感的获得,使游客获得娱乐、审美、教育及超脱现实的体验。依托宜兴乌饭、桥豆腐干制作技艺等,从嗅觉和味觉角度,使游客获得娱乐体验。

3. 选择合理开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主要有博物馆、文化生态旅游区、主题公园、实景舞台剧等。在宜兴的丁蜀古镇、祝陵村、阳羡茶场,按不同的保护模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丁蜀古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持完整,可利用与当地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陶资源,开发文化生态旅游区,进行原真、动态、整体和可持续保护。祝陵村,相传为祝英台诞生地。梁祝传说由通俗文学而戏剧化而艺术化,并以民间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形式传播,成为了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可参照《印象·刘三姐》、横店影视城的开发模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把梁祝文化放大,把那些具有表演性、参与性的节目展现出来,展示其历史文脉和地方韵味。阳羡茶曾为朝廷贡茶,早在唐代就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说。在阳羡茶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馆,建筑外观设计成茶壶形状,整体风格做到古色古香。茶馆内部装修上,墙面悬挂一些具有宜兴民间特色的手工刻纸、烙画等。在茶馆,可以一边品茶,一边吃高塍猪婆肉、徐舍小酥糖、和桥豆腐干、杨巷葱油饼、官林荤油糕等茶点的同时,还可领略宜兴的民间曲艺。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资源相结合

生态休闲游是宜兴旅游的主要定位,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宜兴生态休闲的主题内容离不开非物质文化。因此,要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精心设计宜兴旅游线路。善卷风景区与梁祝文化、宜兴茶场与阳羡茶制作技艺、宜兴陶瓷制作技艺与中国茶文化相关。旅游开发中,进行联带开发,将相关的文化因素有机、有序组合,围绕共同的主题,调动有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营造文化氛围,开发爱情寻根之旅、茶文化之旅。

5. 加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

旅游实践发展中,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得到认可,它能够实现区域之间旅游发展优势互补,或者优势共享和优势叠加,从而为参与合作的各个区域提供更大的旅游发展机会,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4]。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思路,走区域联合开发的道路。具体而言,可与中国瓷都景德镇联合,打造“中国陶瓷文化鉴赏”精品旅游线路,与宁波合作,打好“梁祝文化”旅游品牌,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交流,共同协商线路组织和联合促销等。

四.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宜兴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行政管理、法律、财政、教育科研等角度,保证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EB/OL].http:///zt/dmjt/fwzwhyc/dbxxmml/gjjml/5492119.shtml.2012-3-01.

[2] 爱川纪子.无形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EB/OL]. http:///news_show.asp?newsid=7760

[3] 潘年英.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贵州从江县的实践为例[J].民族艺术,2005(4):12~17

[4]梁雪松.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区域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上一篇:论江西省以“回扣”为主的导游员薪金结构 下一篇:让孩子身心健康地踏上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