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症治疗作用的初步探索

时间:2022-05-30 11:54:32

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症治疗作用的初步探索

【摘 要】 目的:探究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对36例失眠症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让失眠症患者填写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并记录治疗前后被试的睡眠多导图和肌电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的睡眠潜伏期缩短(32.9±22.6/85.7±52.8, P=0.015),觉醒次数减少(1.8±0.8/3.5±1.5,P=0.031) ,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间延长(78.7±22.9/42.5±24.5,P=0.033) ,3期、4期睡眠时间延长(56.0±39.4/31.9±26.2,P=0.024),睡眠效率提高(78.1±11.2/64.3±21.3, P=0.027);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降低(30.9±5.3/35.7±5.8、40.9±8.6/43.7±6.2,P=0.027、0.016);肌电值降低(2.6±0.9/0.8±0.2,P=0.017)。结论: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具有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改善睡眠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失眠症;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49.7、R4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9-0631-04

生物反馈是采用一系列的治疗步骤,利用电子仪器准确测定肌肉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和异常活动状态,并把这些信息有选择地放大成视觉和听觉信号,然后反馈给受试人。目的是帮助受试人逐步了解原来并不为他所感知的机体状况的变化过程,通过学习与控制仪器所提供的外部反馈信号,从而学会自我调节内部心理生理变化,达到治疗和预防特定疾病的目的[1] 。肌电反馈是一种引导机体进行放松的方法,把平时察觉不到的微弱肌电信号加以放大,患者可以操纵这种信号,通过自我调节,降低自主神经的兴奋性,达到控制肌肉活动、使之紧张或放松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很多,多数以催眠药物为主,其他还有针灸、按摩、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但这些文献大部分以治疗前后患者主观报告的睡眠状况为指标,缺乏可以精确测量的客观标准。如张翠兰等人研究了肌电反馈在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中的作用[2],徐清华等人对住院的老年休养员失眠患者65例进行肌电反馈治疗[3],这两项研究都进行了肌电反馈治疗失眠的探索,而且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说明肌电反馈作为一种治疗失眠的手段确实有效。但他们的研究都把指标确定在患者的主观报告上,徐清华等人的研究指标没有量化,只是粗略地将疗效定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不能从量上说明患者睡眠状况的改变。而且对患者睡眠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的改变也没有进行统计,不能从睡眠过程的全貌上反应肌电反馈对治疗失眠的作用。张艺军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46例,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4]。但张艺军的研究过程是将电极放于患者右上肢肱挠肌处,开机后稳定4 min,记录被试肌电值为基值,每次均同时配以放松训练标准指导语。记录训练后最低肌电值,治疗均为在患者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放松能力用肌电下降能力评定,治疗效果以平均每日绝对睡眠时间评定。仅以一个右上肢肱挠肌的肌电值作为放松能力的评定指标,设计较简单,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在患者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的治疗,不能检验放松训练本身的作用。而且在其研究中评定治疗效果的平均每日绝对睡眠时间是依据被试的主观报告来记录的。刘红艳等人的研究发现:失眠症被试对自己睡眠状况主观评估的结果与多导睡眠图的相应参数间并不完全一致,对睡眠潜伏期的主观评估较实际要长,对觉醒次数的评估较实际要少[5]。本实验在研究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的治疗作用中采用多导睡眠仪来详细检测被试的睡眠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记录被试的睡眠状态,明确地判断治疗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为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期间到心理咨询中心来询的主诉失眠的学生,其失眠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无其他精神疾病。诊断失眠症标准依据《精神与行为障碍国际分类(第10版)》(ICD-10) ,并参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6]。本实验从失眠大学生中选取自愿参加实验、身体健康、符合条件的失眠者36人,其中男18人,女18人,平均年龄23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均在90分种以上),睡眠维持困难即早醒、醒后难以入睡或很长时间才能入睡。所有被试均无与睡眠有关的其他睡眠障碍(如鼾症、不宁腿等)。有3例被试有偶尔服药的历史,但均无药物依赖,有3例未服过任何催眠类药物。所有被试实验前均停药一周以上。

1.2 方法

1.2.1实验仪器及观察指标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SYH-10型睡眠呼吸检测仪一台,电极安置:第1, 2导为脑电图,左右额上部,间距5cm;第3、4导为眼动图,于左、右眼外眦向上、向外各lcm处;第5导为肌电图,置于领中线旁开各1. 5cm处,参考电极置于右耳垂儿处。仪器记录的精确度为0.01,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在本研究中采用到0.1。

采用由Rechtschaffen等睡眠研究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的《睡眠图描记与分期国际标准》[7] ,观察指标(睡眠参数):①实际睡眠时间;②睡眠潜伏期;③快速眼动睡眠期(REM);④1期睡眠(S1);⑤2期睡眠(S2);⑥3期、4期睡眠(S3、S4);⑦觉醒次数;⑧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⑨睡眠效率。

北京博达技术研究所生产的JD- II型肌电反馈仪一台。采用额肌生物反馈,将一次性电极放置在两眉的上方、瞳孔的正上方,据眉弓约2.5cm,参考电极置于两个电极的正中间,记录肌电值, 并以肌电值作为放松程度的评定指标。实际操作结果,被试的肌电平均值在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了显著降低(2.6±0.9/0.8±0.2,t=3.75,P=0.032)。说明肌电反馈放松是有效的。

1.2.2 实验条件及实验过程 专用检测室,环境安静,室温摄氏22-24度。实验过程:①治疗前填写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e depression scale,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e anxiety scale,SAS) [8]。② 在被试适应实验室的睡眠环境后,当天晚上使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SYH-10型睡眠呼吸检测仪,记录被试的多导睡眠图(PSG) 。③第二天,进行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具体步骤如下:让被试静坐5分钟,连接好肌电反馈仪,测其肌电基值;指导被试做渐进性放松训练,同时给被试反馈音,让被试了解其肌肉的放松程度;记录放松训练后的最低肌电值,让被试体会肌电最低值时放松的状态;家庭作业:要求被试每天做两次放松-中午午休前做渐进性放松训练,体会在医院时使用肌电反馈放松训练时的感觉,晚上休息前再做一遍。④治疗一个疗程:共15天,每隔一天做一次,每次25分钟。⑤治疗一个疗程后,再次让被试填写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⑥治疗一个疗程后,在实验室再次记录被试第二天晚上的多导睡眠图(PSG)和肌电值。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

2结果

2.1 失眠症被试在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治疗前后睡眠多导图的数据比较

表1显示,经肌电反馈治疗后被试的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明显延长,REM时间延长,S3、S4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

2.2 失眠症被试治疗前后SDS和SAS得分差异及与常模的比较

治疗前,失眠症被试的SAS得分为35.7±5.8,高于常模[8](29.78±0.46,t=4.07, P=0.003),而SDS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6.2/41.85±10.57,t=0.39, P=0.081)。接受肌电反馈治疗后,两种不良情绪分数均较治疗前下降(SDS得分:40.9±8.6/43.7±6.2,P=0.016;SAS得分:30.9±5.3/35.7±5.8,P=0.027),SAS得分与全国常模比无显著差异(30.9±5.3/29.78±0.46,t=0.88, P=0.063)。

2.3放松能力评定

放松训练后被试的肌电值低于基础肌电值(2.57±0.91/0.83±0.22,t =3.758,P=0.017)。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失眠学生经肌电反馈治疗后失眠改善。从治疗前后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对比中可以看出,经过治疗患者实际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REM睡眠时间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总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 S3、S4睡眠时间显著延长,有3例治疗前没有S3、S4睡眠的患者也出现了S3、S4睡眠,睡眠效率提高。这表明经过训练后深睡眠时间延长,而深睡眠期,人的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起到了保养皮层细胞的作用,对稳定情绪、平衡心态、恢复精力极为重要。

本研究中失眠症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如,Kajimura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20%失眠症者伴有忧郁症状,同时发现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忧郁症状[9]。本研究通过肌电反馈放松训练的治疗,睡眠改善的同时,焦虑分数下降,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己经没有显著差异,提示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的治疗确实改善了被试的焦虑症状,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0]。

本研究只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没有设置对照组,所以需要进一步设计更严谨的试验,如随机分组、模拟治疗、盲法评定来验证疗效是肌电反馈放松的独特作用还是治疗环境的一般支持作用。但从肌电值情况看,反馈放松的确达到了深度放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chwartz MS. Biofeedback: A Practitioner' s Guide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5:125.

[2]张翠兰,肖红,黄久荣. 生物反馈治疗老年人顽固性失眠.四川医学,1999, 20(2):204-205.

[3]徐清华,李军艳,李玉玮.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老年睡眠障碍临床观察. 中华医药杂志,2004,4 (2):166.

[4]张艺军. 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46例疗效观察. 临床军医杂志, 2004, 32(2):45-46.

[5]刘红艳, 王兰爽, 吴丹维,等. 肌电反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4):369-370.

[6]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7]Rechtschaffen A, Kales A. A manual of standardized terminology, techniquesand scoring system for sleep stage of hu-man subjects[M]. Los Angeles: Brain Research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7:1-12.

[8]吴文源. 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e anxiety scale,SA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7.

[9]Kajimura N, Kato M, Setimoto M, et al. A polysomno graphic study of sleeppatterns in normal human with low-or-high-anxiety personality traits[J].Psychiatry Clin Nerosci, 1998,52(3):317-320.

[10]周晓荣, 刘美丽, 赵玲,等.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3, 30(10): 54-56.

2007-12-10收稿,2008-03-26修回

上一篇:高中生的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