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检索

时间:2022-05-30 11:34:31

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检索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电子资源的种类;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电子资源的管理;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源、电子资源按其载体形态划分主要有二大范畴、电子资源按形式不同、有形类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有形电子资源像图书资料一样,是库存在本地的资源、构建VOD系统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和管理规划、使用VOD系统可以克服本地借阅的不足,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无形类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电子资源的整合、电子资源的书目控制、全文资源的导航、把图书馆订购的属于不同全文数据库中的电子期刊进行整理等,具体请详见。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空间不断膨胀,电子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源。图书馆的数字化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电子资源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文献形式之一,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电子资源与印刷型文献资源相比更复杂多样,具有广泛性、无序性、分散性、流动性等特征。高校图书馆如何对电子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使使信息增值应是今后高校图书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电子资源的种类

电子资源按其载体形态划分主要有二大范畴:一是以光盘、磁盘、磁带等脱机载体出版的有形电子资源;二是存储在计算机服务器或因特网环境中的资源总称为无形电子资源,主要由图书馆开放的数据库资源构成,如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等。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网上资源的优势日趋显著。与光盘相比,网上资源不需要光盘塔等设备的投入和人员的日常操作维护,内容更新周期更快。因此,网上资源将成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主体。

电子资源按形式不同可分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动态性信息、软件等。其中数据库是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电子信息资源,它以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深加工的信息、以及与网络的完美结合,成为电子信息资源的主体。

电子资源的组织是进一步开发与维护的基础环节,电子资源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文献形式之一,仍然具有一般资料的特性,即可以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等形式的组织,从而形成以电子资料为主的数据库档案。对有形类电子资源可以鉴借图书资料的方式来组织。但是,由于无形类电子资源的特点,则需要对其进行数据抽象与描述,构建专门的数据库,以便能够有效地组织这类资源的信息。

二、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

1、有形类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

有形电子资源像图书资料一样,是库存在本地的资源,而直接使用这类电子资源需要播放设备和仪器,在现代图书馆发展建设中一般都设立了专门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使用这类资源的环境,通过数据库系统可进行基本的资源借阅服务。这种服务虽然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但读者必须依赖一定的播放设备才能使用这类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通道能够使不同存储格式的资源之间进行转换,实现数字化存储,进而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VOD(VideoOnDemand)系统来提高数字化服务程度。

构建VOD系统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和管理规划。首先,由于有形电子资源存储格式多种多样,为了能够在VOD系统中使用,需要进行数字化转换和存储处理。其次,要构建服务系统,在VOD系统中包括有节目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和用户端点等子系统。

使用VOD系统可以克服本地借阅的不足,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VOD系统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一是多点并发。根据需求,系统可满足最大并发点播用户数,各点之间互不影响,可同时选择观看同一节目或不同的节目。二是节省资源。系统全自动化,无需常设值班人员,节省了人力资源,设备稳定可靠,节省各种日常维护费用。三是网络共享。在馆网、校园网,甚至更广域范围的网络环境均可共享这类资源。

2、无形类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

无形电子资源主要指具有使用权的数据库资源,这类资源服务方式一般是开放读者权限,由读者自己到相应资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这种服务模式,由于图书馆无法介入检索过程,读者检索的成功与否、检索的效率高低,图书馆无法得知,更无法跟踪和了解资源数据库使用情况,这样既使某一数据库资源常年没有访问量,或者访问量极低,图书馆也无法及时获取资源使用反馈信息,从而无形中造成学校资源的投资浪费。

从20世纪90年以来,数据挖掘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理论而得到迅速发展,数据挖掘的出现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必然。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可能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技术,解决数据的应用质量问题。

建电子资源信息化服务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计算机技术提供了软件工程原理与方法以及数据库开发的ER等理论,但是,要实现面向电子资源的信息化服务系统,这些还不够。由于电子资源是以庞大的数据库形式存储的数据源,并且它涉及多学科文献资源,因此,在构建这样的信息服务系统时,需要进行专门的规划和设计,形成既满足各学科特点的需求,又符合图书馆管理需求的可行性技术方案来指导技术设计。

在资源信息化服务系统中核心内容还是设计数据挖掘,要得到理想的结果就需要给定合理的输入,因此,输入层的设计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环节。从系统服务功能出发,输入层可以根据资源中包含的学科内容或者资源本身的分类进行设计,像CNKI提供的资源本身就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的,并且提供了多种检索主体。另外,在输入层设计时还要兼顾系统的用户群体,由于读者的差异,最终使用时就存在多样的检索方式。数据挖掘功能设计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统计方法、可视化技术、决策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等。在设计数据挖掘方法时,要结合具体规划的系统目标,以实现系统需求。当然,对于不同的图书馆,在进行资源信息化服务系统规划时,可能存在目标差异,就一般的信息服务来讲,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数据挖掘对用户应是透明的,可以采用自动探测模式挖掘整个数据库数据,从而产生满足要求的输出结果集,这种工作模式效率较高。

数据挖掘是信息服务的手段,资源信息化服务系统还应为读者提供检索、浏览、下载等功能。在设计时应把

握一般性规则,注意系统的稳定性、易用性、交互性以及可操作性等。

三、电子资源的管理

目前,电子资源管理方法还在探索阶段,信息业和图书馆界不时推出一些新的技术和手段,图书馆应密切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在引进电子资源的同时,应根据图书馆的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如SFX、InformationAgent、全文检索系统。利用这些成熟的技术来实现电子资源有效管理。

1、电子资源的整合

电子资源管理首先应对各种电子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二次文献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进行无缝链接,通过文摘、索引和引文数据库与图书馆订购的相应的全文数据库和取得使用权限的网上电子期刊实现链接。(2)二次文献数据库与图书馆OPEC的链接,使读者了解图书馆是否有相应的印刷本馆藏,方便读者就近获取原文。(3)全文数据库与OPEC的链接,使读者能通过图书馆书目系统了解图书馆的电子馆藏。对于部分同时拥有印刷本馆藏和电子馆藏的文献,可由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以上的工作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与数据库生产商进行合作,如互相提供数据库表接口等。目前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要数SFX技术。SFX可以把来源不同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链接,SFX遵守OpenURL协议,OpenURL使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在一个开放式互联框架内协同工作。SFX可以安装在用户本地主机上,也可以通过EXLibris公司的主机来实现。

2、电子资源的书目控制

对电子资源进行书目控制,实现电子资源内容有效揭示。目前对电子资源的检索主要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虽然计算机的检索语言已比较成熟,各种搜索引擎以自然语言为基础,检索效率较高,但查准率不能保证,因些还须要对电子资源进行适当的人工标引,如用Metadata描述、组织和发现电子资源,使大量随机无序的网上信息转化为稳定有序的规范信息,从而达到对电子资源的有效控制,满足特定的检索需求。

3、全文资源的导航

目前国内已引进了一批大型全文数据库,有些大学的全文电子期刊数量已超过印刷本期刊,这些全文期刊分别属于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检索平台,对于图书馆的最终用户来说,要搞清图书馆有哪些电子期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把图书馆订购的属于不同全文数据库中的电子期刊进行整理,形成一个统一检索界面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以清华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为例,它目前提供电子期刊的刊名字母顺序列表和分类列表,及刊名、刊名关键词、ISSN等检索入口。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构建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不仅能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能够将静态的信息资源变成积极的、主动的资源形式,使得读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在不同地域进行资源检索。电子资源管理也改变了以前的被动局面,还能够利用系统跟踪、分析资源的使用情况,开展导读等多种服务。总之,随着电子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教学、科研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马利华,张明新;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管理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9期

[2]黄镝《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管理和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1年06期;69-72+81

上一篇:干部整训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解决职业高原负面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