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时间:2022-05-30 08:37:42

蟋蟀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摘要:蟋蟀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民俗文化,在山东省的宁阳、宁津两县经过多年发展已各自成为当地的富民文化产业。尤其是宁阳县,因气候、水土条件特异,成为了繁衍中华斗蟋的“摇篮”。宁阳县县委、县政府已把蟋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着重对宁阳县的蟋蟀文化产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对蟋蟀保护力度不够及滥捕现象严重等原因,宁阳正面临蟋蟀资源枯竭的危险,需要从立法、产业多元化发展等角度破解当前蟋蟀产业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蟋蟀文化;现状;对策;宁阳县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104-02

1宁阳蟋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参与蟋蟀产业人数众多,一虫兴多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宁阳县收购蟋蟀者约为1万人,现在约为8~10万人。全县围绕蟋蟀资源,逐渐孕育了韵味浓厚的蟋蟀休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餐饮、娱乐及相关产业。如今,在宁阳县,每年仅蟋蟀交易金额就超过了1亿,而且伴随着蟋蟀产业的发展,各种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如兑换零钱业,专门从事蟋蟀的饲养、调养师职业,从事甄别估价、收购经纪人等。蟋蟀产业融合起旅游、林果、书画、工艺、交通、餐饮、服务等多元产业催生出的产业群,每年带来的特色收入达10亿元以上,实现了“以虫为媒、蟋蟀搭台、经贸唱戏”。蟋蟀已经成为宁阳的一张名片,许多人开始通过蟋蟀了解宁阳、认识宁阳,蟋蟀俨然成为宁阳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口。

1.2政府积极促进蟋蟀产业发展

1.2.1加大宣传力度,弘扬蟋蟀文化

第一,利用传统宣传与网络宣传相结合方式,营造蟋蟀文化氛围。成立提升旨在提升蟋蟀文化内涵,扩大蟋蟀文化影响力的领导小组,收集整理宁阳蟋蟀历史典故趣闻、名人轶事、精彩赛事等相关资料,做成文字、图片、光盘等资料加以宣传。通过各村远程教育接收点和镇半月课堂,号召大家参与到弘扬蟋蟀文化渠道上来。此外还创办“中华蟋蟀文化网”网站,利用网络媒介打造中华斗蟋地域文化品牌,成为蟋蟀文化传播的新阵地。

第二,召开专题研讨会,举办首届“蟋都泗店中华斗蟋文化研讨会”。采取“一签”(万人签名活动)、“两会”(蟋蟀专题报告会、项目会)、 “三观看”(观看蟋蟀文化展板和招商引资大项目展板、观看《走进蟋都》专题片、观看现场斗蟋表演)的方式。讨论会在弘扬蟋蟀文化的同时展示了宁阳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

1.2.2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鉴于蟋蟀资源的独特性所带来的无限商机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宁阳县政府也正在科学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先后筹资拓宽了济兖公路泗店段,完成了镇驻地主要街道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为往来客商提供了方便。现在,泗店镇政府正进一步规范蟋蟀交易市场,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蟋蟀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中华蟋都”品牌。

2宁阳蟋蟀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2.1思想不统一导致对蟋蟀文化产业重视不够

在调研中发现,很少有人可以正确认识到“宁阳蟋蟀”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所带来的巨大的隐形收益。对于不玩蟋蟀的人来说,宁阳蟋蟀往往意味着赌博、丧志,对当地的捕虫者来说蟋蟀只是一种贩卖赚钱的捷径,对于来自各地的蟋蟀购买者宁阳蟋蟀也不过是饭后茶余的玩乐。人们对于蟋蟀文化过于狭隘的认识制约了蟋蟀产业的发展。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文化品牌只能被无奈的丢到了一边。

2.2蟋蟀“质”和“量”逐年下降

蟋蟀好坏主要是看牙齿,现在牙齿干净的越来越少,蟋蟀品质逐年降低。现阶段宁阳蟋蟀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蟋蟀资源日益枯竭,青黄不接。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意识到问题存在。就“目前蟋蟀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多项选择)”我们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的百分比饼状图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当地人认为资源枯竭是当前蟋蟀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且排在首位。但所有人都对此表示无奈。宁阳蟋蟀的捕捉俨然成为中国版的“公共牧场悲剧”。尽管人们认识到这一问题,但在利益以及资源非公有化的驱动下,每个人都无法收回伸向蟋蟀的双手。

随着蟋蟀价格年年创下新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捕捉蟋蟀的行列当中,使得蟋蟀资源保护面临更大压力。蟋蟀资源枯竭的问题如果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宁阳蟋蟀”这一文化品牌将很快成为历史名词。

2.3蟋蟀产业法规空白,保护遇尴尬

在我们走访政府过程中,县政府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向我们提到他们在蟋蟀保护方面遇到的“无法可依”的尴尬情况。蟋蟀喜食植物根茎,对于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危害,属于“害虫”的范畴,所以国家以及省一级政府从来没有下发过任何有关蟋蟀保护的文件。

从2000年起,在宁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起草保护蟋蟀的相关法案。最终,《宁阳蟋蟀保护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完成并当红头文件下发。但是这个保护性的法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却“无疾而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一是缺乏国家立法的支持,县政府无权出台政策法规并强制执行来保护一种害虫,其二是宁阳蟋蟀素以“英勇善战”著称,往往与“蟋蟀赌博”联系起来。这对蟋蟀立法保护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国家很难对这样一种产业进行立法保护。

现在“宁阳蟋蟀”还只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知名度以及影响力仅限于玩蟋蟀的圈子里,无法引起上级足够的重视。这样,宁阳蟋蟀也就难以得不到立法上的保护。没有法律的依据,县政府的政策就会缺乏强制性,蟋蟀保护便遭遇尴尬。

2.4蟋蟀与现代农业的博弈

蟋蟀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过度捕捉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现代农业过量使用杀虫剂以及除草剂对蟋蟀的威胁。

宁阳蟋蟀多生于玉米地,玉米种子在播入地下时掺入了大量防虫农药。在蟋蟀卵孵化时,正好赶上农民打杀虫农药,这种农药只要蟋蟀的幼虫粘上一点点,就足以致死。蟋蟀成长过程中还会碰到农民喷打除草剂情形,大大降低了蟋蟀幼虫成活率。另外农药的使用还大大降低了蟋蟀的质量,产生了不少变异蟋蟀。

随着害虫对农药的抵抗性越来越强,农作物对于农药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杀死蟋蟀的“帮凶”。这便是蟋蟀与现代农业间的博弈,而蟋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牺牲品,只能在这场博弈中败下阵来。

2.5蟋蟀交易市场混乱影响产业发展

宁阳县蟋蟀交易市场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缺乏监管。由于蟋蟀买卖市场是一个民间的、自发性的市场,政府仅仅为市场交易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场所上的便利,缺乏对市场的监管,使得蟋蟀交易有了很大的投机取巧空间。在我们调研时对当地民众就“您是以什么形式参与蟋蟀相关工作的”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汇总结果如图2。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当地民众进行“自行捕捉”,仅仅是利用工作之余或者农闲时间进行个体家庭式捕捉,然后再以不等的价格卖给商贩。虽然有大约八分之一的受访者是个体养殖进行蟋蟀交易,但其中的交易也是建立在少数私人关系基础上,使得市场只是一时的热闹,而缺乏长久约束机制,这也是蟋蟀产业大而不强,且不断呈现资源危机的根源之一。

其次,现今的蟋蟀交易市场处于较为原始的一种状态,缺乏明确的市场制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当买卖市场发生纠纷时,缺乏相关法规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与自愿性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最后,蟋蟀交易市场并没有对交易量以及交易品种做出限制。这使得蟋蟀过度捕捉以及雌性蟋蟀的不足变得更加难以控制。雄性蟋蟀只有在完成后才可以进行争斗,但当地对雌性蟋蟀的捕捉屡禁不止,而又没有专门的措施来制止雌虫的交易,导致蟋蟀资源日益减少。

2.6参与人群老龄化趋势严重,民间组织力量不足

玩虫斗虫最需经验和眼力,而收购虫子更是一件“苦差事”,眼力、运气、毅力缺一不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年长收虫客,也无法确保所购蟋蟀的质量。现在的年轻人来宁阳收购蟋蟀得不到父母支持,再加上斗蟋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典范”,所以很少看到年轻人从事蟋蟀购买,即使偶有年轻人来收购蟋蟀也只是为了倒手再卖。虫客后继无人,虫客少,市场也旺不起来。

1999年成立的宁阳蟋蟀研究院虽属于县全额事业单位,到目前为止机构仍然不健全,人员编制只有一人,经费明显不足,无力开展改革。捕虫者自发成立的蟋蟀研究协会、蟋蟀爱好者协会等民间组织由于分散、缺乏有效管理,同样面临发展困境。

3促进蟋蟀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及监管力度

为促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应加强对立法的重视程度,从资源保护、市场交易等方面制定法规,加大执法及监管力度,对违规者实施严厉处罚,发挥法规的警示作用,不断增强法规权威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3.2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蟋蟀产业经营多元化、规模化

蟋蟀作为一种昆虫,本身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却可以研发由蟋蟀衍生的文化产品,如蟋蟀T恤、富有特色的“文化蟋蟀罐”;加工制作蟋蟀“琥珀”工艺品,不但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另外还可以尝试研究开发蟋蟀餐饮业,建立蟋蟀产业合作社,多渠道推动蟋蟀产业的多元化、规模化经营。

3.3加强政府引导,为蟋蟀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第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统一社会各界认识。鉴于人们对蟋蟀产业发展存在认识层次的差异,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弘扬蟋蟀文化,提高公众资源保护意识,达到内聚人心、鼓舞干劲,外树形象、优化环境、提高知名度的良好效果,从而形成内外呼应、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第二,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引导蟋蟀产业规范发展。蟋蟀产业市场的不规范是当前蟋蟀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政府应该对此高度重视,针对中间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首先,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制定统一政策,严格蟋蟀市场主体资格的确立、审核和确认制度,规范主体资格的实体条件和取得资格的程序条件。其次,制定市场管理制度。对蟋蟀的捕捉、饲养、买卖等一系列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政策措施,并且政府要建立健全蟋蟀产业发展引导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蟋蟀饲养、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还需致力于交通运输建设、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的投资兴建以及蟋蟀幼种培育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动流动性资金进入蟋蟀产业发展,保障资源供应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兴建。

此外,政府还可投入一定资金扶持有关村民建立蟋蟀养殖示范基地,基地内不施任何农药化肥,保证环境的无公害性,开发蟋蟀新品种,以优质产品带动蟋蟀文化产业发展。

3.4发挥蟋蟀产业参与者的主导作用

第一,参与者要自觉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追求自身短期利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长远利益,切实配合政府的分区捕捉、绿色养殖、无公害保护等政策,在特定区域内进行蟋蟀资源保护,尤其是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少用化肥农药,保证蟋蟀的质量。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开发蟋蟀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大力进行科技创新,积极开拓多种渠道,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形成规模效应,走蟋蟀产业特色路线。

第二,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发展特色相关产业。首先,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结构,为蟋蟀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加大蟋蟀产业科技开发人员的投入,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最后,对蟋蟀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应给予长期稳定的优惠激励政策,建立对企业科技考核机制。

第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政府政策规定,积极配合蟋蟀产业工作发展。蟋蟀产业参与者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市场经济的波动,因此,对于政府部门的各项规定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各蟋蟀产业参与者都应该自觉遵守,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措施,严格遵守市场规范,做文明守法的良好经营者。

上一篇:谈全固态调频发射机的播出管理 下一篇:高中英语中阅读与听力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