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森林城”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5-30 06:27:05

浅析“森林城”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森林城”的崛起

“森林城”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城市的简称,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的影响下,60年代兴起“城市森林”,后发展为“森林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森林城”的建设,莫斯科、华沙、堪培拉、亚特兰大等森林型城市相继出现。我国“森林城”建设起步虽晚,但势头甚旺,北京绿色奥运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现代“森林城”的特点:

1.现代“森林城”绝非“城市”与“森林”的简单拼凑,而由于二者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既是森林又是城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亘古未有的生态复合体,其功能和效益远大于城市和森林的功能和效益相加之和。

2.“森林城”的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并与城市内含物及三维空间相衬托,构成绿色点、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结合,生物群落多样化且相对稳定的多层次立体结构。

3.“森林城”的范围以城市所需要的“绿量”而定,其范围往往突破市区行政界线,向近郊及至远郊延伸,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4.“森林城”的建设取“林业”之宏博,融“园林”之精华,令“林业”进城,“园林”下乡,使森林的功能充分发挥,效益更加显著,充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森林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在破坏绿色植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面被水泥沥青等材料所覆盖,空气变得常年干燥,夏天热浪滚滚,冬季寒气袭人,居民如同生活在沙漠、石林一样的环境之中。城市所产生的负效益不仅使本区域气候恶化,而且殃及周边地区乃周边地区乃至全球,使之成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频繁的最大策源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杠杆,城市里有了森林,可调节平衡,使城市小气候变得舒适宜人。据测算,森林内比森林外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总量要降低20%至40%,夏季温度降低5℃~6℃,冬季高2℃~4℃;森林地域云多、雾多、雨多;森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或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

建设“森林城”能使城市环境质量保持最佳状态。森林是环境污染的最佳净化者。据测定,1公顷森林一昼夜可吸收二氧化碳1 005公斤,放出735公斤氧气,可供1 000人之呼吸。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含量达2万个以上。而城市室内只有40~50个。这些负氧离子有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免疫力等作用。密集的树叶可降低噪音20~25分贝,一般情况下,噪音条与居民区之间有30米宽生长繁茂的林带可保居民安静地生活。由于工业膨帐,人口猛增,人均用水量的提高和水源受污染,“水荒”已成为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技术,经济和政治上的复杂问题。森林起着涵养水源,增加降水量,截留地表水,减缓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季节,森林通过枝叶大量蒸腾水分,使之凝云致雨,一般比无林地区增加20%的降水量。在森林中,约有25%的雨水被树木枝叶截留,5%渗入地下,即使形成了径流,在地表枯枝落叶内也是分散而缓慢地流动着。据测定,1公顷树林可蓄水30万公斤, 是无林区的20倍,3 000余公顷的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维也纳以3.15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林,保证了全市日供37.7万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这是森林对改善城市用水的实例。

城市森林可集约经营生产特殊用材及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材,许多城市还将枝叶收集起来送进工厂气化,送气给居民做燃料。

“森林城”的旅游产品更为丰富,就整体而言,“森林城”本身就是一座大森林公园,处处有景步移景异,森林的整体美、曲线美、动态美,四时色彩的变化,各种声音的共鸣,具有潜在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在“森林城”建设中,不刻意集中资金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具有规模的旅游基地。如各种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身处闹市中的人们,眼中没有绿色,没有洁净的空气,看不到蔚蓝的天空,飞翔鸣唱的鸟儿,坚固的防盗门亦将邻里来往的脚步拒之门外。城市的发展不仅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离,还造成了人际间的疏远和性格的变化。“森林城”为人类勾绘出了一幅“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屋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图画,显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森林城”还有利于营造一个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兴业,促进本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森林城”建设方针及策略

当今世界“森林城”建设虽已取得了好的发展势头,但它还处于幼年发展阶段,如何结合国情,市情建设“森林城”尚需进行深入探索。

首先,注重舆论导向,统一认识。各级党政组织和新闻、宣传舆论部门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把“森林城”建设与城市和人类生存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对“森林城”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森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内处城市森林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典型,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绿化意识、森林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激发建设“森林城”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性,积极投入这一造福当代,荫及子孙,有益全球的伟大事业中来。

其次,建立机构,健全机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确保“森林城”建设有序、健康、高速地进行,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决策指挥和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排除建设中的阻力,协调处理各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森林城”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再次,总体规划,稳步推进。“森林城”建设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性、超前性、要操作性的总体规划。在制定总体规划时,要根据城市自然环境、资源、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等,确定所需要的森林面积、范围和林种、树种及布局等规划要素,修编好原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将规划要素同生产要素、三维空间(包括地下)统筹兼顾,实施有序结合。“森林城”总体规划中全市森林覆盖率包括屋顶及垂直绿化应达到6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50平方米。总体规划经一定法定程序批准后,要根据财力物力等情况,分轻、重、缓、急,依靠科技,采取全面动员,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头承办,强化管理,讲求实效等策略,稳步实施。

上一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浅淡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