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工程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5-30 05:09:36

广义工程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在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急需工程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的任务。对应于“欧林三角”提出的广义工程教育理念,本文提出跨学科导师组与TRIZ理论相结合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对广义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分析,结合现有人才培养理念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探索出新形势下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广义工程教育理念;跨学科导师组;工程能力培养

TH-39;G642

现代工程师在重视加强科学基础的前提下,更强{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等综合知识。因此,培养这种现代工程师的教育模式被称为广义工程教育。

由于应用型院校在发展中存在弊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提出了跨学科导师组与TRIZ理论相结合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跨学科导师组由工程类专业教师、管理和营销类专业教师组合,构建适合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引入TRIZ理论的研究成果,逐步符合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制定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 11条评估标准,不断满足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广义工程教育理念研究及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1.广义工程教育理念研究

广义的工程不局限于设备、机械过程和系统等要素本身,而是涵盖从需求到市场产品的全过程。既包括狭义的工程活动也包括工程前期对社会背景的认识和实践,还包括后期对商业背景的认识和实践,涵盖了下图1中的所有环节。

2.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通过TRIZ理论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框架,使得通过该框架如图2,能有目的地指导创新思维的生成,规范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的转化。

二、跨学科导师组指导下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跨学科导师组指导下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涉及多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在于培养复合技能的综合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拓展能力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和就业指导课等基本素质课程构成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化课程构成专业能力模块;专业限选与自选课程构成拓展能力模块。跨学科导师组指导下的工程能力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在工作时能通过自觉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及技能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体现“本科本色+应用特色”的基本理念,培养具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适合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明确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途径。强调基础课程的学习,工程能力培养首先要求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适当的交际和应变能力,才能在职业不断转换,在知识迅速更新的未来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注重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工程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一种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坚持“通才教育”和 “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交叉学科相关专业课程应该贯穿于课程体系中。

建立跨学科导师组重组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特别是要设置一些跨学科、边缘学科的新型课程。

基于现有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广义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跨学科导师组”。初步建立由工程类专业教师和管理类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共同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建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研讨,确立在校生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有机的贯彻广义工程教育理念,使创业、创业项目能够实现工程与商业、社会有机的融合,从而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TRIZ理论对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意义

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大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主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对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去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去创新思维。

建立基于TRIZ的研究室,营造师生共有的创新文化,,促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常态,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该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工程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本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质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本文提出“广义工程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旨在加强对广义工程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广义工程教育模式实现途径,既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开富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广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20-31.

[2]刘焕阳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3]吴中江等.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69.

上一篇:小微课,大课堂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生德育工作结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