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电”两重天

时间:2022-05-30 03:47:44

电影传到中国,大约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没想到,在一向以保守、排外著称的旧中国,这种艺术竟然很快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中国人对这种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尽管票价很高,但人们对电影依然趋之若鹜。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放映公司绝对不愁票房,每一部电影都场场爆满,在观看的过程中,哪怕只是一个稍微精彩的镜头,观众也会大声叫好、热烈鼓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电影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也受到了官员的欢迎。1905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对电影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在回国之际,端方万里迢迢带回来一台电影放映机和一些拷贝,想让慈禧老佛爷开开眼界。为了保险起见,先在北京的北洋公所试放,但机器出了故障,在维修过程中爆炸了。可是,“电影能炸死人”的危险,并没有阻挡住国人对于电影的热情,人们依然如潮水般涌进电影院中。

电报是一种即时远距离通信技术,但这样一项实用而重要的发明,在传入我国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就纷纷要求在中国架设有线电报机,却被清廷一再回绝,因为那些守旧的大臣们视电报为洪水猛兽,拒绝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洋务运动中,李鸿章首先意识到了电报的重要性,于1865年上书朝廷,提出要开办电报局、在中国发展电报事业。但这一提议迟迟未被朝廷批准,原因也是保守派大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看明白了吧,这些顽固不化的老朽们的逻辑是:办电报,要架设电线,要挖地三尺,这样就动了祖脉,是不忠不孝之举,且于子孙的前途不利,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吾辈万万使不得!

就这样,在众位老朽的集体反对下,李鸿章的这一动议流产了。直到15年后,朝廷才批准开办电报局。那15年是个什么概念?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上升的阶段,资本市场逐步完成原始积累,朝气蓬勃地大踏步向前迈进,而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却将电报这一重要业务拒之门外。

电报非但受到守旧官员的抵制,也受到老百姓的抵制。百姓对电报非常仇视,认为它是不祥之物。有的人丢了孩子,竟然说是传教士用电报线把孩子传到国外去了,还有人相信电报线能把人的魂儿传走……因此,老百姓就暗地里对电报进行破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砍电线杆,这种方式到了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达到高潮,“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电影与电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中国的遭遇却是冰火两重天,一个被奉为上宾,另一个被视为异端。按理说,从国家发展进步的角度上来看,电报的实用价值远远高于电影。电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而电影只是一种娱乐形式。对待电影和电报的不同态度,折射出旧中国的社会心态,人们更愿意把心思用在玩乐方面,因此对电影举双手欢迎,而对电报的巨大价值则选择忽略。

(摘自《西安晚报》 图/黄煜博)

上一篇:病人如何面对坏消息? 下一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