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们的钱包?

时间:2022-05-30 03:44:00

半年前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速首度破4(2010年10月CPI增速为4.4%)时,同事们一时惊呼。有同事干脆把MSN签名改成了“CPI增速4.4%!!!”以示惊愕。后来11月CPI增速达5.1%,12月为4.6%,2011年1月和2月均为4.9%,3月为5.4%(创32个月新高),均在4%以上,大家逐渐习以为常,再也没大惊小怪过。

“涨价”已成为日常经济报道的重要内容。从“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棉花掌”到“辣死你”,涨价家族不断增添新成员。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超市售货员,他是这么理解通胀的:“原本你兜里有100块钱,现在变80了。”正如经济学家郎成平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中说的:“通胀你不要看成东西贵了多少,你要看成你的财富缩水了多少。”那么,谁动了我们的钱包?如何保护我们的钱包?这些都成为通胀形势下对外经济报道的关注内容。

新闻事件:国家统计局2月宣

布改变GPl统计权重

在这一轮密集的通胀报道中,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就是国家统计局2月宣布改变统计权重。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新的CPI统计权重变化及用新权重统计的1月CPI数据:同比上升4.9%,尽管高出前一个月0.3个百分点,但却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1%-5.3%的区间,引发广泛关注。

就此我们采写了《国家统计局详解权重调整对CPI数据的影响》、《CPI权重调整对物价涨幅影响有限数据低预期料不改紧缩大局》等稿件,主动公布了权重调整的详细情况及权重调整对CPI数据的具体影响。

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公布的这次权重调整,最重要的变化是:居住价格权重增加了4.22个百分点,上涨最快的食品权重下降了2.21个百分点。其它的变化还包括:烟酒降低0.51个百分点,衣着降低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降低0.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低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降低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低0.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用旧权重方法测算的1月CPI:同比涨幅为4.918%,低于用新权重计算出的4.942%;用旧权重测算的CPI环比涨幅为1.070%,低于用新权重测算的1.021%。这一正面应对,有效地回应并打消了外界的疑虑。

那么,作为衡量通胀最重要的指标,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如何计算的呢?

资料显示,各地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按国家统计局《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的要求做的。其中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方案,对代表规格品的选择、价格调查点抽选方法、价格调查方法、权数资料的来源及计算、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等均做出规定。根据各选中调查市县去年最新商业业态、农贸市场及服务消费单位状况,按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采集全国CPI价格的调查网点达6.3万个,包括杂食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购物中心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

CPI一直是日常经济报道的重要报道内容,在此番密集的通胀报道中,CPI数据的任何变动都会引发外界强烈关注。因此,在涉及到权重调整这样的重大变化时,对外报道需要进行解释性报道,以及时传递信息,打消外界因为信息不畅引发的质疑。新闻趋势:加息、提高存款准

备金率成为常态新闻

年味未尽,2011年春节黄金周的最后一天,大年初七,人们迎来了第一个礼物:央行加息。中国人民银行2月8日宣布,从2月9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其它年限存贷款利率相应上调。这是央行今年首次加息,也是从去年10月以来第三次加息。2010年10月19日的加息是央行近三年来首次加息,即自2007年12月21日上调利息以来的首次加息。

选择农历新年刚过这一节点加息,显示了央行意在抑制当前不容忽视的通胀压力。

2月8日宣布加息,这一节点恰巧在1月CPI数据公布之前:似乎央行加息和统计局公布CPI有某种“牵连”。同事们形成了条件反射,每逢月度CPI前、周五下午5点到7点时段,大家都格外紧张,频繁刷新网站,严防央行“突袭”加息。在清明节4月5日傍晚5点,央行又如期“突袭”加息,这也是本年度第二次加息。

每次加息后,银行内最明显的变化是老头老太太们在柜台前忙转存,而年轻人则要计算自己买房的月供又上涨了多少,这些生动的细节成为报道中的精彩画面,展现了宏观经济与老百姓生活的关联。

除加息外,央行的另一个重要调控手段一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频频出招。最近的一次(距截稿时间5月4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4月17日公布的: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举将迫使中国多数大型金融机构把20.5%这一创纪录百分比的存款放在央行。这是央行今年第四次下令国内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距上次上调仅1个月),显示了央行遏制通胀的努力。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分别于1月14日、2月28日、3月18日3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第一季度,央行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2.0个百分点,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5个百分点。

新华社记者采写了《中国保持稳健货币政策连续性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应对大宗商品涨价须趋利避害》、《存款准备金率调至历史高位A股所受冲击有限》等稿件。

回顾历史,中国上一轮收紧货币期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央行近一年半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7次、加息7次。而此次,中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逐渐转稳健,即从2010年11月至今(截稿日期s月4日),央行已经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平均每月一调)、4次加息。

由此可以预计,新一轮收紧货币政策的进程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进入快速通道,相关对外经济报道也从“突袭式”转变为“日常式”新闻。

新闻背后:通胀背后原因

以及隐忧

中国将今年CPI调控目标设定为4%,比去年未能实现的全年3%的调控目标高出1个百分点。不过,迄今为止,中国在控制通胀方面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康师傅方便面半年内三次调价,联合利华、宝洁等日化企业集体涨价……近日中国多家企业纷纷酝酿上调终端产品价格。由于相关产品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涨价行为在消费者中间引发巨大反响。

就新一轮价格上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中国输入型通胀加剧CPI调控面临更大挑战》和《新闻分析:国际油价再度飙升或增通胀隐忧》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的通胀形势可谓“内忧外患”,国内劳动力价格高涨,干旱天气对食品价格预期推波助澜,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连创新高,尤其是国际石油价的快速上行是重要推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PPI同比上涨7.3%,创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由于PPI向CPI传导效应强烈,未来通胀压力明显。

在采访专家的同时,记者也抓住了老百姓的日常反应,采访了在超市抢购“十几袋洗衣粉”的老年人,让经济新闻更贴近日常生活。

通胀的另一个板子打在了中国中小企业身上,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中小企业者面临挑战和压力,部分制造业“空心化”,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溢出,大部分流入房地产。

在东部沿海地区采访,记者不断听到“卖商品不如倒资本”、“不求百年基业但求资产增值”这样的论调。福建七匹狼控股集团执行总裁陈欣慰对新华社记者说,传统制造业企业采取主业、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三分天下的布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一般性制造业总体的平均利润在15%左右,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和外商压价,加上人民币升值,几乎把利润抵消殆尽;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市场份额基本划定,扩大产能和市场布点未必就能增加市场份额。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温州神力集团董事长郑胜涛时,也听到了这样的担忧:温州已经不大有人愿意做实业了,金融危机期间停产企业大部分没有恢复正常生产,温州的产业“空心化”已经非常严重。但另一方面,他也试图看到乌云闪光的一面:“或许建立在空心化基础上的资本虚拟化也是温州人产业转型的一种方式”。

近半年来,通胀已成为经济报道的热点,人们对CPI的关注持续高涨,央行相关货币紧缩政策频率加大。对外报道在有效地数据、深度解读原因的同时,也要持续关注通胀及应对的货币政策对百姓生活及中小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责编:吴奇志

上一篇:言论集纳 第7期 下一篇:紧扣热点讲述故事设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