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时间:2022-05-29 11:01:03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编者按: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繁重而又复杂的工作,要管理好班级,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方法管理班级,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人无完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适应各种学生,能承担重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作为学校领导者必须对“三级课程”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其意义,明确其关系,才能有效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基于此,结合自身实际,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探索将国家课程不断规范化,开发基于学校实际的特色校本课程,创设基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实践活动课程,逐步构建起“规范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地方课程、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在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具使命和独特的功能,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无主次、从属、高下之分,不能简单地视地方课程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或延伸。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一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态,承担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在共同承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使命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它们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同样重要的,所有课程都应服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

二、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不断明确“三级课程”的价值、关系、地位,进而引发思考的是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中,如何整体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以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近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及思考。

1.课程校本理解与规划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把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置于学校主动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用校本的教育理念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变革学校的课程管理、提升学校的课程能力、实现各级各类课程的校本整合。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解读学校理念,找准课程规划的基点。北京育才学校是一所十二年建制的学校,整体规划与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优势。这就必须依托学校鲜明的办学宗旨:发扬育才光荣传统、实施现代先进教育,重视继承优良传统,全面育人。内化明确的办学理念:和谐发展、优长育人。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对国家课程,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体现基础性,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初步建构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相通的多元课程体系,进一步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以我校中科院实验班课程体系为例,我们构建了国家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意在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提供课程支撑。

3.校本课程多元化开发

依托学校《十二年建制学校系列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构建系统的校本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把特色课程建设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突破口,课程开发在学校层面研制总体开发方案,课程门类的设定、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教师展开广泛的对话,既体现学校的发展需要,又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特色明显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得以落实。

三、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从现有对课程文化的讨论和研究来看,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后者主要是就课程就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

1.多元课程彰显学校文化

整体构建课程彰显了学校一种文化,是学校办学宗旨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校本课程的目标,标准、实施过程还是评价,都渗透彰显着学校文化育人的精髓与功力。实践我们的理念,课程是我们最重要的载体,教材学科是课程,学校系列活动也都是课程,在这个舞台上,我们要把全面育人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课程能力是学校核心发展力。学校作为专业机构的发展力,主要是教育内涵的发展力,核心是课程发展力,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平台是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课程规划的思想、结构及实践设计决定了学校的文化品质。

2.多元课程打造教师队伍

多元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因为师资队伍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课程的组织管理是校本课程由研发转向生产力的保证,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的催化剂。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整体改革。在新课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通过课程改革与学校主动发展的同步推进,实现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这种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促进了学校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反过来又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成效和水平。

3.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和谐发展,优长育人”办学理念下构建的课程体系,不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的建构,还是校本课程先农坛文化系列、科技、艺术、体育系列、综合实践系列、特色活动系列四大系列框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为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的宗旨。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放飞,创造性也得不到孕育。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才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地理教学策略初探 下一篇:谈英语课堂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