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刻花青瓷之冠

时间:2022-05-29 10:41:21

古时候,由于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耀瓷迅速占领了市场,其精湛的制瓷工艺对当时北方各地的窑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黄堡窑为中心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为宋代北方著名的青瓷窑场,制瓷历史源远流长。耀州窑系是宋代窑系之一。耀州窑瓷(以下简称“耀瓷”)犀利流畅、立体感强的刻花技艺被誉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古时深受百姓喜爱,贡奉皇帝,甚至远销海外。中外古陶瓷研究学者在对古窑址的考古发掘基础上,结合古遗址出土的古陶瓷器物、标本,经过与传世、海外博物馆馆藏品的比较分析,最终确认我国所称的“越器”“临汝窑”“北丽水”“北龙泉”和“秦窑”与日本学界所称的“汝窑”及西方学界所称的“北方青瓷”等,大多是耀瓷。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耀州窑烧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耀州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煤烧瓷的窑场。其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根据当地瓷土含铁量高的特点,耀州窑逐渐将烧制重点转移到青瓷,从而探寻到适合自身发展之路。铜川旧名为“同官”,五代至宋代均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包括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宫及耀县等窑口,唐代开始烧制青釉、白釉和黑釉等高温瓷器,也兼烧三彩等低温釉陶。

五代时,耀州窑以三角形支垫(窑具),首创满釉裹足的支钉烧法,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此时期耀州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兼烧剪纸镂花与木叶装饰瓷器。北宋耀瓷刻花技艺精湛,成为同类装饰之冠。北宋晚期(崇宁前后),汝窑等替代耀州窑成为宫廷御用青瓷。金末,立地坡、上店及陈炉等窑相继崛起。元代,耀州窑烧造中心由黄堡镇转向陈炉镇。元代耀瓷的销售对象完全面向民间,除姜黄色青瓷外,兼有黑釉、酱釉和茶叶末釉瓷。明代时,陈炉窑取代了黄堡窑,跃身成为耀州窑中心窑场,后者于正德前后停烧。清代陈炉窑生产规模和窑场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炉山不夜”的胜景,被列入“同官八景”之一。此后,陈炉窑一直延烧至今。

五代至金代,耀州窑都曾烧造宫廷贡瓷(为黄堡窑产品)。著名的馆藏藏品有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的北宋早期五代耀瓷、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耀州窑青釉贴蟠龙纹刻花瓶,以及国外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凤纹枕、青釉龙柄壶和青釉凤首壶,这些传世珍宝都是耀瓷中的佼佼者。

云散天青

学界一直对耀州窑是否隶属于柴窑争论不断。根据文献记载,柴窑是我国古时名窑之首,是唯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为五代后周世宗帝柴荣所创设,他曾将柴窑御定为御窑瓷,并做有“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的诗句。柴窑已失传许久,千百年来杳无音讯,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有关柴窑的最早文献记载见欧阳修的《归田集》(实为清代高士奇撰),而在明清至民国的文献中,则多以明曹昭《格古要论》的记载为范并加以发挥。《格古要论》曰:“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近世少见。” 有研究者认为,“北地”可能是郡名,从三国(魏)到隋代,“北地郡”就包括铜川市耀县及周边地区。唐代不设北地郡,当时人们习惯上还沿用旧名。明代张应文所著的《清秘藏》中有对柴窑的详细描述:“(柴窑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北宋《德应侯碑记》碑文记载:“(耀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图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碑记中耀州窑的精彩描述似乎可见柴窑的影子。

在五代扰攘纷乱的时局下,耀州窑并未停止其前进的脚步,青瓷也发展出了天青釉。五代北方瓷窑中,无论胎釉质量,还是装饰技法,耀州窑皆名列前茅。21世纪初,陕西出土了五代“官”字铭款耀瓷,表明五代耀州窑是为宫廷烧制贡瓷的民间窑场。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五代耀瓷与明代以来文人墨客对柴窑瓷器的描述最为贴切。耀州窑与柴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柴窑确实存在过,决非杜撰。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柴窑瓷器是青如天、声如磬的青瓷,其产地不详。柴窑的最终确认尚需多学科、多方位的交叉研究。

特征

耀瓷造型样式挺秀峭拔,琢器尤为精神,功用讲究,品类齐全。造型主要有瓶、罐、壶、注子、温碗、炉、杯、钵、灯、盆、枕、香薰、盏、盏托和碗、盘、碟等。耀州窑胎色以灰色为主,总体瓷化程度不高,但坚致。底足为平足,无鲫鱼背或滚圆的泥鳅背。器底、底足露胎处和胎釉结合处呈酱黄或酱红色(线状、点状及片状)。宋代器物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与燃料用煤有关)。耀州窑题材十分丰富,主要有龙、凤、人物、飞禽走兽和植物等。五代及北宋早中期的耀窑贡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少数为花卉纹。

五代耀瓷特征主要有裹足支烧、天青釉和仿金银器造型等。北宋耀瓷刻花线条犀利流畅,印花青瓷布局规整,纹饰丰富多彩。金代耀瓷中以月白釉最具特色,盘碗内壁多用直线等分为六格,格内刻有相若的花卉图案,此外,盘碗内壁刻犀牛望月、莲花纹,以及碗盘等采用刮釉叠烧技法等也属于金代耀瓷的特征。元代耀瓷普遍为姜黄釉,月白釉较少见。明代耀瓷青釉制品不复多见,白地黑花瓷成为耀瓷(陈炉窑产品)的新产品的代表。清代创烧出了香黄色釉及内白外黑、内黑外黄等复色釉瓷。晚清民国时期绘画与诗文相结合的青花瓷已成为耀瓷的主流产品。

款识

耀瓷多吉语款、纪年款,也有姓氏款。常见的有长命、富贵、政和、大观、赵家、官、吴,此外,还有杨、张、周和三把莲等。

宋耀瓷的款识非常有特色。或在牡丹花蕊中模印纪年,或将姓氏藏于荷叶与莲瓣之间,将文字和图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审美价值及陶瓷艺术的结合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传承与发展

1977年,陈炉瓷厂与陕西省有关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终于成功恢复了失传800年的历史名瓷――耀瓷。非遗概念出现之前,耀州窑就已经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18个国家试点项目之一,耀瓷是唯一的陶瓷项目。

2006年5月20日,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孟树锋。

上一篇:青铜器题材邮币藏品收藏价值 下一篇:东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