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 ”教学

时间:2022-05-29 09:17:09

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 ”教学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要以生活为基础,必须贴近生活,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坚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接轨,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把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事物及时转化为有兴趣的、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事物。在这里谈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思维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待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贴近“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二、关注生活材料,捕捉兴趣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 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 其 应用价值。我们应让小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生活体验,通过生活问题解决,达到解决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从生活中寻求数学问题,揣摩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拓展数学认识,发现数学空间,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的数学热身运动,往往能在课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全方位捕捉到生活中学生极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结合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应用性。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构建良好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充分激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数学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下一篇:浅论新课程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