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仲裁员选用条件的完善

时间:2022-05-29 05:34:31

试析仲裁员选用条件的完善

[摘 要] 仲裁员作为仲裁服务的提供者,是仲裁案件裁判的核心和关键因素,对于纠纷案件的解决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仲裁的质量直接取决于仲裁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但我国在选用仲裁员的条件上存在着急需完善的不足,台湾仲裁人培训制度则能很好的补正这一问题,对现有仲裁员选拔制度的改革而言也是一种启发。

[关键词] 仲裁法;仲裁员选用条件;台湾仲裁人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12-1

自1995年仲裁法实施以来,我国仲裁事业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民众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的民商事活动日益增加,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的进一步自我完善和修正已经迫在眉睫。刘武俊先生曾在其《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仲裁制度》一文中表示,中国仲裁工作已然面临着先进的仲裁制度与相对滞后的社会仲裁意识、初始的仲裁工作水平之间的基本矛盾,依然需要认真解决仲裁工作水平之间的基本矛盾,依然需要解决仲裁工作的作用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适应这一矛盾。中国仲裁事业的第二次创业要紧紧围绕着中国仲裁工作的基本矛盾,认真解决基本矛盾,在提升仲裁服务作用上狠下功夫。仲裁员作为仲裁服务的提供者,是仲裁案件裁判的核心和关键因素,对于纠纷案件的解决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整个仲裁活动的灵魂所在,因而仲裁的质量直接取决于仲裁员的业务素质。然而,近年来仲裁员制度特别是仲裁员资格条件的缺陷及运行失范日渐凸显,这一细枝末节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仲裁员选用制度的缺陷

1994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第13条对于仲裁员的资格条件作出了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仲裁员应当符合下列“三八两高”的条件之一:(1)从事仲裁工作满8年的;(2)从事律师工作满8年的;(3)曾任审判员满8年的;(4)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5)具有法律知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

从我国仲裁法中对于仲裁员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仲裁员的选用条件,更多着重于“公道正派”这一品格条件,以及“三八两高”的业务条件之上,然而这两条要求并非毫无问题。

(一)品德条件难以评判。《仲裁法》第13条明确了对于仲裁员的品德要求,即“公道正派”。仅规定“公道正派”四个字,本身就显得太过简单和略显随意,候选人的人品是否公道正派本身没有一套可供参考的标准,仅从“德高望重”的角度去选拔仲裁人才,又难免让人难以对其业务水平和质量要求产生质疑。

(二)业务条件标准模糊宽松。仲裁涉及到的案件偶尔会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和经济贸易等复杂的专业性问题,偶尔遇到的疑难案件,学科跨度大,问题难度也大。因此我国会将仲裁员选用的业务水平条件定为“三八两高”,要求合格的仲裁员必须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具有法律、经济贸易等方面专业知识背景。但在这看似严谨的选拔条件背后,仍有其一定的问题:

由于法律规定中诸如“具有法律知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具有同等水平”等用语没有具体且明确的限制,现实中容易被扩大解释,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十分模糊宽松。

吸收各个方面专业人才,目的是使在某个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人士进入仲裁员队伍,从而更好更有利于为仲裁纠纷的公正裁决提供法律规定上的较大便利,但同时也成为规避仲裁员严格资格条件的突破口。

(三)仲裁员选用时职业背景不同带来的问题。从《仲裁法》第13条所列“三高两八”条件以及实践经验来看,各地仲裁员多事律师、已退休法官以及从事法律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这些职业领域不同的人在担任仲裁员工作时裁判案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难免会给案件的公正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现有仲裁员选用条件以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规避在选用仲裁员时仲裁员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瑕疵的问题。如何在“源头”上解决未来将产生一系列问题,则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在选用条件上增加一项仲裁人培训制度。

二、台湾仲裁人培训制度的可借鉴性分析

为了提升仲裁员的素质,台湾地区有个较为特殊的规定,即仲裁员训练讲习制度。台湾地区《仲裁法》于第八条规定:“仲裁人应经训练或讲习。”“仲裁人之训练讲习办法,由行政院会同司法院定之。”根据这一规定,台湾地区“行政院”与“司法院”于1999年3月共同《仲裁人训练讲习办法》,其中规定了仲裁员训练讲习的目的、训练讲习的具体程序以及训练讲习期间学习、行为与考评等等内容。

台湾地区仲裁员培训制度表明了我国台湾地区对于仲裁员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能力的重视,这也代表了未来从事国际商事仲裁的专业人员的能力需求。

因此仲裁员作为专业性和实践经验要求均十分高的职业,无论是法律领域还是专门商事交易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应当经受专门而必要的培训,这种培训不仅应限于专业知识和仲裁程序方面,也同样应当及于仲裁职业道德操守方面的规定。

仲裁之于诉讼制度相比,其重要的一点优越性就在于仲裁制度的专门化和专业化,所以对于仲裁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仲裁员制度下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有利于仲裁员之间的交流方面与国际进行接轨。

三、我国仲裁员培训制度的完善构想

我国《仲裁法》现有规定中并没有针对于取得仲裁员资格前的培训制度,各地仲裁委员会一般都在仲裁员被聘任后进行培训,这属于工作培训的范畴,这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仲裁员职责的培训而非决定是否可以取得仲裁员资格的培训。为了完善仲裁员选用是条件的缺陷,保证仲裁员队伍的质量,我们不妨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将仲裁员培训制度作为仲裁员正式入职的必要条件,以达到对选拔仲裁员条件存在问题的补正。为了防止仲裁员培训制度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仲裁人训练及讲习办法》中第13到第16条之规定,做出如下规则:1、仲裁员选用之时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仲裁员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2、仲裁员选用后,仲裁机构根据自身情况每年应定期安排仲裁员培训活动,并将培训计划和成果呈报司法部,及时总结先进总裁理念。3、仲裁员必须参与仲裁机构的培训,切每次培训至少为三小时,至多不超过十二小时,每三年应当参与培训次数不少于两次。4、三年内参与培训次数少于两次的仲裁员,拟注销仲裁机构登记。

此类办法虽有一定的强制性因素,但可以更好地确保仲裁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保持,也能使仲裁人员随时掌握业内最新的理论成果,满足国家对于优秀仲裁人员的需求,使其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武俊.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仲裁制度[J].中国发展,2008,8(2),33.

[2]王小川,夏兴语.海峡两岸商事仲裁制度对比研究[J].河北法学,2013,31(8),31.

作者简介:吴碧清(1988-),女,天津人,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

上一篇:浅议我国宪法劳动关系 下一篇:余额宝周年际仍存在的法律问题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