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做备胎的天才

时间:2022-05-29 02:27:58

人们眼中的天才也许是这样的:沉着,冷静,有一个机智而精于计算的大脑,他们是商界中的乔布斯、巴菲特或是盖茨。也有另一种天才是这样的:狂妄,嚣张,自大又充满灵气,他们是球场上的马拉多纳、C罗或是巴洛特利。然而,在这两种我们所公认的天才背后,还有一种这样的天才,他们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生前从未受到过天才的待遇却在死后被无数人敬仰,他们是文森特・凡・高、托马斯・贝叶斯……

贝叶斯对于概率论的贡献照亮了今天的计算领域,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通过方程式证明,而当正处于启蒙运动之前最黑暗的期,于是他伟大的理论在他逝世后241年才被别人,他的天才被代深深地埋进了两个世纪都不得翻身的大坑中。

但是与凡・高相比,贝叶斯又无疑是幸运的。凡・高以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摒弃了他所学的艺术,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河,但他一生的经历却是如此可怕。我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割下自己的右耳而向一个表达自己的爱意,也难以想象他是如何承受爱情和周围环境带给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更无法想象出他是在怎样的一种狂乱的状态下创作出那一组向日葵。归根结底,他的悲剧或许都源于代,或是说社会对他的不认可。

心理学中有一种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符合代的主流思想的人会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而其他的人大概只能被少数人认可,至于“超脱凡俗”的“得道仙人”们,只有被唾弃,直到代主流趋向这些仙人们的那一天。

为什么乔布斯、巴菲特、盖茨被认为是天才?因为他们能赚到常人日思夜想要获得而又永远无法获得的财富。为什么马拉多纳、C罗、巴洛特利被认为是天才?因为他们能完成常人日夜苦练想要做到却永远无法做到的进球、助攻和其他花哨的动作,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能获得常人梦想却永远无法获得的万众瞩目。

与此相对的是:凡・高的艺术思想在那难以得到理解,他也无法赚到那个叫克里丝蒂娜的所要求的每月150法郎,于是就只剩下对绘画的信念与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陪伴着他,然后直到1890年的一天,这种信念与执著失落了,凡・高也随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天才才能拥有的疯狂、堕落与他们杰出的天赋共存,一同谱写了不属于今天而属于明天的悲惨的生命乐章。

天才是被自身的才能所成就,还是因被社会认同所成就?如果真的是因社会认同而造就天才,那么在现在这个充满利益和虚荣的经济社会中,我们的社会认同造就的“天才”会是怎样的呢?思考一下现在浮夸的炒作,我们会发现,所有事情的中心似乎都永远离不开利益,焦点也往往悲哀地落在那些在众目睽睽之下指鹿为马的人身上。我们无法预料未来的天才会是怎样的,而真正的天才,或许只能做如今这些“天才”的备胎。而当真正身负大才的天才们成了利益和虚荣的备胎,我们这个代又将成为谁的备胎?

从现在起

天才和天才之间还要分出高下?这话听起来荒唐,但反观现实,又何尝没有几分道理。如果因为术业有专攻,天才之间无所谓高下,那为什么有人居于权利与财富的顶端,受万人崇拜;有人又困守于斗室,被认为是狂徒与腐儒?更要命的是,在光之河的那一端,财富和荣誉早已化为灰土,唯有独立深邃的思想成果流传至今;在光之河的这一端,我们又如何辨别物质与精神上的天才?我们无法穿越到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评判今日“天才观”的是非,然而我们却可以料想,一个被经济和流行驱动的社会,它能留下什么样的“天才”,它又能否为那些潜在的精神财富创造者提供成才的土壤。没有人愿意自己生活的代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光辉岁月的苍白备胎,或许,我们应该从改变自己的“天才观”开始?

(李同)

上一篇:浪漫,就是没有以后 下一篇:作文“天鹅与藤蔓”导写及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