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创新研究

时间:2022-05-29 12:54:57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耿亚军(1979-),男,满族,河北唐山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的四种方法。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方法的选择是关系到教育管理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我国是多民族、宗教、文化多元的特点,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能力和行为,特别是培养学生包容多民族、宗教、文化的国家共同体观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明确的现代公民意识。

当今社会,大学生活动范围空前扩大,教育环境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特征。面对复杂新环境,教育管理需要以全新的姿态来面对,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勇于开拓、大胆创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具体任务的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施不同且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实行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我国长期以来比较重视“灌输”教育方法,既然是教育,必然少不了课堂讲授,这种大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使教育内容和社会要求更加系统、完整、全面地传输给受教育者,而这种方式将学生放在被动教育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发挥,不利于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忽视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的排斥甚至反感,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增强,单向灌输的方式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弱点。有的学生认为,若不是学校公共课程影响毕业,他们是绝对不会去学的,学了也无用。

我们必须清楚,大学生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受一定客体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也必须尊重学生,构建起一种积极、悦纳、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学生能感到他们在被尊重、被关爱、被理解,从而在情感、思想和观点等方面就更易于沟通和接近,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地位的平等。同时,还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谋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从而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①

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针对各族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既要注重系统的理论灌输,又要注重双向交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二、实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尽管存在着形式各样且灵活多变的民族院校教育的途径,但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显性途径和隐性途径两类。所谓显性途径,就是事先即被受教育者有所察觉和意识到,且已经对其有心理定势的教育途径(以下简称显性教育途径),如高校开设的思政类课程、形式政策报告会之类就属于显性教育途径。所谓隐性途径,就是被受教育者事先没有察觉和意识到的,且不具备心理定势的教育途径(以下简称隐性教育途径),如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当然,对于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这两类教育途径其实都是显性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可以调控的。

1、显性教育途径的特点及其功能

显性教育途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公开性。显性教育途径多是采取一些公开的、直接的和独立的方式来达成教育管理的目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这样的方式所体现的效果都是显著的。受教育者已经事先了解了这些采取这些方式是根据社会的性质和实际需要来设置,其目的就是将自己培育成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因此对此类方式都已经预先产生了心理定势;第二,具有强制性。显性教育途径是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规定而设置的正式教学计划,此类课程一般都是有学分、而且计入成绩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受教育者系统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以及政治立场等。其强制性就体现在不以受教育者的意志为转移,是必须要学习的课程;第三,具有稳定性。显性教育途径因为是一些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有固定教材和教学大纲,而且安排了相应学时的课程,因此轻易不会变更这类途径,所以体现出稳定性的特点。

显性教育途径的功能主要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统性传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有效宣传,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并指明现阶段我党的主要任务,将基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制度传授给受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目前看来,这也是高校在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采取的的主要方式。由于过往的许多研究都涉及到此类显性教育途径,因此笔者在此不对其过多表述。

2、隐性教育途径的特点及其功能

隐性教育途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采用一些受教育者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营造各种良好的环境或者氛围在受教育者周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此我们也可以从隐性教育途径的定义中看出其所具有的的特点:第一,具有潜隐性。隐性教育途径多是依附于其他某种公开的教育途径或者形式,不公开的,独立的。教育者总是通过某种相关的活动或者环境来间接传达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让受教育者直接感知到。亦即我们常常提及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客服心理定势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且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第二是具有愉悦性。一般来说,隐性教育所依附或采用的都是些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的形式,多为轻松愉悦的,且这类途径本身也是以愉悦性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隐性教育途径,潜移默化的发挥着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而且这样的方式能有效的将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消除;第三是具有灵活性。隐性教育途径因为采用的方式与显性教育途径有所不同,所以在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选择上更加灵活自由,教育者也不用到现场,只需要将活动方案设计好并交由相关责任人,事后查验结果即可。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不会感到约束,更能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是这样做也可能会因为目标不明确,无法达到效果。

隐性教育途径的功能:一方面,隐性教育途径多采用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因为就为教育者指导和检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隐性教育途径是让受教育者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知识性能够广泛地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此外,隐性教育途径与各类文体活动的广泛结合,寓教于乐,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的同时还能极大的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积累也多有助益。

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强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公民教育应善于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将教育融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之中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氛围之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实行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情与理是公民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将情感和理性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学生进行教育,要结合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能力的开发,这样就容易带着感情与学生一起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民族院校大学生本身就带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有些从贫困地区走出的学生,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敬仰和谢意。只要我们在教育,从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中有理,礼中蕴情,情理交融贯通,定会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才能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质具有现代精神的大学生合格公民。

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教育管理的深入发展

文化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好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②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新颖、刺激为特点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社会、家庭、大众传媒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公民教育的效果。教育管理的实施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在内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环境是基础。由于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必须完善家庭和学校互动教育模式,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智成长。

学校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培养各族学生“七观”,为来自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向上、公平竞争的平台,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意识。要对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以积极解决和处理,对学生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应予以妥善解决。只有这样,各族学生才有归宿感、幸福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才能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民族、对历史、对国家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③

社会教育环境是教育管理的拓展。大众传媒环境是重要补充,要通过网络等媒介,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宣传教育氛围,使国家认同深入人心,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心理和价归属感的问题,去影响其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④我们必须搭建立体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网络,形成合力,不断优化我国教育实施的整体环境,以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不断取得实效。

注解:

①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EB/OL].[2011-08-09]./product.free

②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17-24

③斯琴格日乐.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4):22-2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上一篇:职业中专学校女生体育学习能力优化策略初探 下一篇:“非常”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