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资年年涨百姓为啥没感觉

时间:2022-05-29 10:21:30

平均工资年年涨百姓为啥没感觉

尽管统计局对统计数据与百姓实际感受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再深一步探究会发现,这些原因并非是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困难。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了,有关部门也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自己的统计思路,提供全面反映当前真实情况的数据,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实际工资是眉毛,统计工资像胡子”。这是不少人对统计工资失真所作的揶揄。尽管一些数据确实与每一个个体亲身的体验会有所出入,但这并不能否定统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我们相信,有关方面在对诸如社会平均工资这类关系到国计民生且对中央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数据进行统计时应该是非常慎重的――至少,国家统计局不会刻意作假。然而统计结果和民众普遍感受之间却又相差那么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程子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指出了原因所在,但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两个原因并非是难以解决的,只要有正确的统计思路再辅之以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的科技手段,完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问题可能还是出在统计思路上。

统计口径过于宽泛

首先,正如程司长所说,统计口径包含税前收入(包括社会保险金),客观上拉高了平均工资。以上海2008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292元为例,在扣除了18%的“四金”个人缴纳部分以及相应的税金后,员工实际到手的只有2611元,从平均工资变成实际收入后立刻缩水21%。

关于哪些收入算是工资,统计局的标准是“被统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根据统计局的说法,把“四金”和税金都算作劳动报酬属于国际惯例,然而当国际惯例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发生冲突的时候,统计局又为什么一定要紧盯着国际惯例不放而不能听听老百姓的感受呢?为什么偏偏要站在企业付出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员工实际所得的立场去定平均工资标准呢?毕竟,税金是上交国家的,社会保险金是无法立刻兑现的,员工能用的只有扣税、扣金后“可支配的收入”。统计局无非是在玩“平均工资”和“实际可支配收入”两个概念而已。

另外,“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更是说不过去。且不说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各种福利待遇的定价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弹性和猫腻,而且如今诸如超市购物卡之类的变相发放福利的行为也并不少见,更重要的是,眼下这种以实物形式发放劳动报酬的行为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或者是垄断企业当中,社会平均工资被这些“灰色收入”无端拉高,让普通老百姓怎么能服气呢?

统计范围先天缺陷

其次,现行统计制度没有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对平均工资失真所造成的影响比上述的第一点更严重。因为如今统计范围只有约1.1亿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而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的私营单位员工多达7000万,个体户人数多达5000万,另外还有数千万没有登记在册却实际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因此,眼下的平均工资其实只能代表城镇中收人较高的那40%的员工的收入情况。

统计局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私营单位数量多、分布广,新增、倒闭、转产等变化频繁,有些管理不规范,统计基础薄弱,会计制度不健全,这些都给建立私营单位工资统计制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私营单位的工资统计工作,目前还难以做到按季度调查,只能按年度进行”。私营企业的普查都如此困难,个体户就更不要说了。

应该说把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到统计范围之中,困难肯定要大一些,但这并不能成为不加以统计的理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断增长,无论是企业的数量、雇佣员工的人数还是在整个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都已经不可小觑了,不把他们统计在内,显然无法准确地反映当前我们的经济全貌,由此而得出的结果也可能失之偏颇。而且私营企业并非都是如程司长所说“不规范、规模小、易变化的”。请问,联想、万向、苏宁、雅戈尔、阿里巴巴……这些响当当的民营上市公司,哪个统计起来难度大了?

再说,现在的经济普查也不再是过去手工完成的了。如今的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只要原始数据搜集完整,通过各种统计软件自动产生数据分析的结果是非常容易的。不要说平均工资,就算是各种细节性数据,如中位数和各行业的平均工资等的计算都轻而易举。这方面的经验,相信操作过统计软件的人应该深有同感。至于原始数据的收集,就算有些私营企业统计基础差,会计制度不健全,但只要是合法纳税的企业,要查出其工资发放情况也并非难事。

一季度工资增长不合逻辑

除了统计局给出的两大理由不能让人信服外,今年一季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继续增长13.4%这件事本身也不合逻辑。

尽管统计局表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速有所下滑,但符合逻辑的统计结果应该不是“增速放缓”而是“由增变减”。 君不见,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刻,举目望去,我国各行各业无不受到冲击,对绝大部分企业员工而言,不要妄想加薪,只要是不减薪、不裁员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对企业高层来说,由于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现在要求加薪无疑是自找没趣。从国资委对国企高管“限薪令”,到各大民营企业老总主动放弃分红甚至自愿“零工资”,降薪减负成了企业的主旋律。试问从企业高层到普通员工,人人都在降薪,今年一季度13.4%的平均工资增幅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既然国家统计局得出的结论是平均工资继续在上涨,而国家统计局作为终极统计部门自身又没有主动作假的利益冲动,那结论只有一个: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在层层上报原始数据的时候,作假了。

归根到底利益作祟

对此问题,程司长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目前一些地方和基层单位在统计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突出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故意抬高当地的平均工资;有的统计对象为了骗取荣誉、利益编造虚假数据;有的统计人员迫于压力,参与弄虚作假;有些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是那么强,在知道统计数据有水分的情况下不切实履行核实的职责,就照报,造成一些统计数据有些差距,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

当然,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关注的隐藏原因会迫使平均工资只能向上不能向下。

业内专家分析,因为平均工资决定了社会保险金征收标准、基本养老金和退休费发放、最低工资标准、人身损害司法赔偿等,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部门主观上也希望平均工资能够稳步增长,从而在法理上确保社会保险金等相关经费的征收和发放继续迈上一个台阶。尤其是基本养老金发放这一条,关系到我国数千万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平均工资下降或者不再增长的话,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逐年增长也就没有办法跟进了,因为国务院早已下达指示,要求从2008年到2010年连续3年继续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

不过无论有万般理由,统计失真都是不应该出现的。一个“蒸蒸日上”的平均工资不但无法反映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而且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矛盾故意掩盖起来了,更可能会误导政府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如果下降的宏观经济已开始反转,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就该立即收缩,国债发行规模应缩减,货币流动性也应收紧,以免不远的日后造成总需求和通货的膨胀。但这都需要依靠宏观统计数据才能作出决策。

上一篇:职工平均工资统计数据受质疑 下一篇:顺着政策取向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