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绩效管理

时间:2022-05-29 07:35:30

短命的绩效管理

销售管理有什么难?把业务员完成的工作量与指标一对比,该赏赏,该罚罚。

如果只是做这种简单的算术题,那么管理者一个月只要上两天班,月初下单,月末收账,活得跟包租公一样悠闲自在。

这就是很多企业敢于使用人海战术的原因。

但人海战术只适合那些简单的工种。《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演的那个扳钳工,他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不停地重复一个技术动作。由于一切都是标准化的,主管的管理能力大大延伸,1个人能管好几条生产线,几百号人。

在销售中,如此简单的工种,可谓凤毛麟角。导购员可能算是一个。一般只要经过3天的集中训练就可以上岗,许多企业依靠他们搞终端拦截。

即使是这样,导购员也分三六九等。接受同样的培训,优秀导购员的业绩是落后者的好几倍。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搞终端拦截,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这种现象在工业流水线中绝少出现。他们早就把技术动作尽量细分、简化,就是笨蛋,经过反复的操练和实习,也会变成合乎标准的熟练工。

在销售这个职业中,大量的动作是无法标准化的,尽管业界一直不断尝试,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终端拜访七步法、九步法,但更多的销售动作是无法量化考核的。

不管是区域经理对付经销商,还是促销小姐说服消费者,都是与人打交道。管理者总是希望业务员像培训时教育的那样,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靠两条腿跑出市场,而不是用一张嘴骗出市场。

销售管理者恨不得也用现代工业的流水线和摄像头来约束、监控业务员,但这不现实,尤其是远程的异地管理。于是,企业总是在理想化的报表/电话监控与几近经销商制的大包干模式之间摇摆不定,要么是简单粗放的销量指标.谁能回款谁就是英雄,要么是一大堆的绩效考核指标、过程管理指标,逼得业务员坑蒙拐骗,捏造数据,最后还是落得个软指标打不过硬指标的下场。

实际上,销售管理的最佳结果,就是让业务员学会自我管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公司的规矩之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主动地带上镣铐,跳出最华美的舞蹈。

但在现实中,大部分人以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把一个生动的沟通过程变成了死板的“质检工序”。于是业务员为了完成各自的数字,八仙过海,无所不用其极,“我走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而这种“绩效管理”,拿到的往往是昙花一现的业绩。

绩效管理,除了绩效目标、标准和最后的考核,还要有事前的目标沟通,事中的绩效辅导,以及事后的绩效反馈。这些都需要管理者亲历亲为,与业务员一起完成,而不是不由分说甩给下属一个指标,到了月底再来逼账。

上一篇:“这是公司规定”:无能者的借口 下一篇:销量突破在终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