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缺什么

时间:2022-05-29 07:12:00

人们喜欢她的青春,却难以感受她颜面上的“痘痘”,在成长的“烦恼”中,她开始变得有些平庸,忘记了自己从来就和别人不一样。

缺乏“核动力”

金融是现代化经济的核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就是核心与动力的融合,就是“核动力”,是支持榆林各项产业发展的“核动力”。《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执行社长卫思宇认为,榆林发展缺乏核动力,榆林要大力扶持金融产业发展,把榆林建成陕甘宁晋蒙区域的“金融硅谷”,榆林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府谷县长王效力说,西部大开发10年,榆林经济成就全国瞩目,世界闻名,却多集中于以煤为纲的相关高耗能产业。“十二五”期间,榆林经济要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焦点,“转方式,调结构”,榆林应再领航,榆林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并打造榆林的金融“硅谷”,形成榆林可持续发展的核动力。

榆林的发展,需要也必须拥有一个核心动力来源,如上海浦东、天津的滨海、重庆的两江新区,而榆林要担当陕甘宁晋蒙区域的中心城市,排头兵,其核心动力目前是远远不足的。时至今日,榆林的众多本土企业未能培育出一家上市公司。陕西省证监局上市处副处长徐子睿说:“榆林本土企业多是在能源基地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以化工、采掘行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达不到上市公司的要求。”

对于这些年榆林涌现出的大量民营企业而言,很多老板认为只要赚到钱就万事大吉,企业能不能上市,根本就无所谓。他们甚至担心:上市以后财务状况要公开透明,不仅不能避税,还有可能要追加一部分费用,一举一动都在股民和媒体监督之下,一些灰色地带自然会暴露在阳光之下,管理层要面临更大压力,与其这样,倒不如不上市而自由自在。而且在总体都不是很规范的情况下,自己规范经营,等于变相地给自己的发展套上枷锁,失去了很多“灵活性”。他们保守的理念体系认为,上市显然“得不偿失”。所以,榆林一定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社会全面发展看民营经济,政府一方面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时要下大力气规范民营经济的运营。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赵守国说:“上市公司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是与区域内大企业的实力、竞争力成正比的。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越多,地区经济实力也就越强。战略扩张思考就是要上市融资。一个管理科学的上市公司,可以为当地其它企业树立一个样板,对当地经济大有好处。”

他认为,榆林本土企业发展,还要在观念上引导。榆林企业家除了就地找资源外,还缺少走出去找资源的战略思维。传统的煤老板怎么向现代企业家转变,传统的企业如何学习和应用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培养现代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转变。目前,陕北地方企业基本没有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其落后的企业制度导致上市受到限制影响。特别是法人结构制度还落后,私人老板一股独大比较普遍。如果从陕北、榆林未来资源发展角度考虑,应该学习山东兖州矿业,通过上市融资向省外、海外发展,到本土以外去抢资源,才能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缺乏软环境

有关专家指出,榆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障碍是在“软件”建设上。某种意义上,这比它在硬件上的落后更加致命。因为,依目前榆林市的经济实力,硬件的升级可以在短期内完成,而老百姓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当地政府职员的创新性思想、为企业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等,投资软环境要素的升级则要缓慢得多。

榆林要成为陕甘宁晋蒙区域的中心城市,要求政府的观念、视角和做法必须加以提升,才能对中心城市的定位理解、包容,才能参与、引领、建设中心城市。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需要这种心理角色的迅速转换,但目前做得还很不够。政府在理念、规范度上有极大的欠缺。榆林一直重招商,但轻服务,缺管理,书香榆林的“时尚”形象略显肤浅,还应挖掘出内涵上更深的东西,提炼更新的概念。

某省级领导说:“这些年榆林有钱了,富裕了,知名度提高了,但榆林外在形象美誉度还不够稳定,榆林人的财富忠诚度更是有很大的差距。”

说起榆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神木,到过神木的人,认为目前确定的“书香神木”的形象略显肤浅。来自山东的打工者李女士说,“我在神木街上多次看见醉酒者随处大小便。”一位到神木旅游的客人说,神木街上的各种汽车违章行驶,这既让人感到很不安全,也影响游客的心情。他说,神木的出租行业和餐饮业的服务也不规范,不明码标价,也不给发票。所有这些,使榆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对榆林今后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某些榆林人变得不讲理了,除了说钱,还是说钱。在榆林体验不到大漠风情,体验不到榆林人的有礼、友善及谦卑。榆林虽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不少人希望领略到具有大漠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而这些本土文化被挖掘的远远不够。榆林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有发达的煤炭经济,但是煤炭文化却发展缓慢。

缺乏能源市场秩序

能源经济,特别是以煤为纲的能源经济是榆林发展初期的先导产业,但现在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转型升级。

目前,榆林挖煤造成的大量采空区、塌陷区及回采率低等浪费现象已经敲响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警钟。越层越面开采、超量开采、无证开采……无规导致无序,导致优质的煤炭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开发。

某高校研究指出,应该“关小上大”,使规模小,产品档次低,造成大量浪费,开发结构不合理,深加工转化严重不足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

当目标和现实离得越来越远时,混乱因此而来。秩序失衡首先在煤炭产业引爆。毫无疑问,榆林这片神奇的土地,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下蕴藏着10亿元的财富,把榆林大地的神奇与富庶表露无疑,来自国内外的大亨、老板不断涌向榆林,转手倒卖煤矿。在能源短缺,煤价频频上涨的季节,相信读者都记得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温州炒煤团”现象。这些游资持有者视转手倒卖煤矿成了一“新兴产业”。5000万元买一座煤矿,三个月后8000万元卖出手,不用操心生产,也不必更新设备就能净赚3000万元。

从经济整体和长效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短期非常规的炒作行为或者叫做是过度投机行为,都会给经济体带来或轻或重的创伤,因为投机炒作带来的价格异动会给市场传递误导信息,使得投资和生产因错误信号而出现投资偏误,失去理性。某传媒董事长蔡先生说,“现在煤矿的暴利,已经让其它任何行业投入收益率显得微不足道。”

缺乏“绿色”保护

本刊记者在榆林采访时,正值大风降温天气,风中夹杂的多是黑色的煤尘,让人睁不开眼睛。

记者在环保部门证实,神木县是榆林污染最严重的县之一。神木人用“挖了一堆煤,冒出一股烟,黑了一条河,留下一堆渣”来形容多年来挖煤的结果。长期以来,神府送出去的是煤焦,留下来的是废渣、废水、废气。

去年中国地震台网曾过消息,“2010年12月28日23时18分 ,陕西省神木县发生一起里氏3.0级地震,事发具体地点为北纬39.0°,东经110.5°,深度0千米。”众多媒体记者赶赴神木采访,发现原来是一场“误会”。后来,陕西省地震局和榆林市地震办证实,此“地震”原来是一大片煤矿采空区的塌陷。当地居民已经习以为常,从煤矿大开发以来,这类“地震”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每年都会发生许多次。塌陷造成道路、工厂、水坝、输电线路等大量的地表设施损毁。由于塌陷的破坏,耕地损毁,粮食减产,房屋裂缝、甚至倒塌,而煤矿方的补偿又极其有限,致使不少当地居民返贫。

据估计,年产5万吨煤的矿井就意味着每四天在地下形成一个十节车皮的空洞。采空区塌陷,破坏地面建筑和地下设施,地下水源也被破坏,造成井泉枯干。权威部门估算,每产10吨煤就损失2.5吨水,神木县年产煤过亿吨,就意味着有两千五百万立方米的水资源被浪费。与此同时,煤炭洗选炼加工排出大量污水,造成更严重的河道污染。井下开采排出的矸石占用并污染大量土地,煤炭直接燃烧和焦化过程对大气的污染更是无以复加。

据环保部门统计,由于大量煤焦企业的存在,排出的烟尘和二氧化硫,造成榆林每年都有几次酸雨出现。榆林一位退下来的老领导直言不讳地指出:榆林如果不彻底转型升级,榆林的环境质量将更加恶化。

大漠榆林的“绿色”为北方独有,独特的大漠易生树种,丰实的矿产资源为世界罕见。榆林新一轮的能源大开发一定要慎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一篇:榆林有什么 下一篇:榆林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