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8 09:42:47

榆林市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摘要] 面对全球能源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陕西省榆林市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对榆林市能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制约榆林市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榆林市能源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能源 可持续 开发利用 突出问题 对策研究

一、榆林市基本市情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全市辖1区11县,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陕西面积最大的一个市。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增长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为全省第一。榆林物华天宝。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组合配置良好,开发潜力巨大,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

二、榆林市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榆林市地方资源占有量不足,后续发展困难。截至2006年底,全市389个地方正式生产矿井剩余量储量为24.6万亿吨,按年产5000万吨的能力,20%回采率算,将不足采10年。目前榆林全市矿区已进行探矿权登记的井田项目有45个,勘察面积5920.71平方公里,属榆林市登记探矿权井田有6个,勘探面积315.4平方公里,井田项目、勘探面积分别占13.33%、5.3%,与榆林市毗邻的山西、内蒙地方占有储量分别为100%、81.3%相比,榆林市地方资源占有量少之甚少,数年后无煤可挖绝非危言耸听。

2.资源严重浪费,超强度开采、超能力生产现象普遍。首先是能源消耗高,以2005年为例,全市每百万美元GDP消耗煤炭2108.7吨,是全国的2.248倍。其次是回采率低,国家《煤炭工业技术规范》中规范煤矿的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为75%、中厚煤层为80%、薄煤层为85%,而榆林市煤矿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为58.51%、中厚煤层为62.79%、薄煤层为68.23%。三是采肥弃瘦,超强度开采。以2005年为例,全市煤矿设计能力6210万吨,实际产量为10610.74万吨,超产70.86%。

3.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低,高消耗,低产出,浪费严重。技术改造能力弱,工艺水平落后。生产矿产品包括大型的矿山出口的矿产品主要为原矿和初级加工品,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按全市兰碳产量测算,每年约损失焦油20多万吨,煤气15亿方,煤炭8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6亿多元。另外煤矸石利用率不到20%,粉煤灰利用率只有48%左右。

4.榆林市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大量存在,使矿区环境日益恶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采空区塌陷问题令人担忧。据2002年国家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调查数据显示,大柳塔煤矿塌陷面积高达11.76k。(2)“三废”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全市现有电石铁合金、兰碳生产企业的废气大多是直接排放,造成空气污染。(3)地下水均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现有资料显示,榆林市人均拥有水量仅为979立方米,属联合国教科文文卫组织认定的重度缺水地区。

三、实现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

1.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2.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进行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为科技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能显著增强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向企业的辐射能力。(2)建立健全有关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政策法规。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在为科技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进一步加强了科技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等。(4)切实加大了科技资金投入。科技经费是科技事业发展的保障,科技进步的促生力,政府对科技三项费和科技奖励的突破性增长,是科技工作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榆林统计年鉴2006》,榆林市统计局编写

[2]《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汇编》,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写

上一篇:西部经济发展的资源开发型冲突与公共危机管理 下一篇:安徽省地市民营经济发展多元统计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