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专题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5-28 08:51:57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专题课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专题课是新课标背景的重要课型,它围绕一个专题,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过程中养成语文综合能力。如何上好中学语文专题课,成为新时期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语文专题课的基本特征

1.专题性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狼”、“荷”、“长城”、“汉字”、“叶”等专题。不难看出,每个专题都是一个聚焦点,具有很强的凝聚性。比如,“荷”专题,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描写“荷”的诗、词、散文、小说以及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及植物标本等都囊括进来,体现出很强的专题性。

2.综合性

每个专题都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内容包罗万象,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一篇课文都无法比拟的。例如,说“长城”专题,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专题中选取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多角度地展示了“长城文化”的内涵,文体多样,内容综合,艺术手法综合,文章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思想感情各不相同,价值取向各不相同,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

3.开放性

由于每个专题的探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语文专题学习过程中会自然地在学科之间架起桥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未知,这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得到拓展,体现了很强的开放性。

例如,在“荷”的专题学习时,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内容囊括进来,供师生共同探究。当然,课堂的开放不是无限度的开放,而是紧紧围绕语文学习所进行的开放。也就是说,我们探究荷的生物属性、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生长环境,但又不能上成生物课、药物学课、经济学课、地理学课,还是要上成语文课。

二、语文专题课的具体实践

中学语文专题课可以分三大板块实施。一是信息收集,二是实践探索,三是成果共享。三个板块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在时机成熟时,可以指定小组进行公开演示,演示过程浓缩成一课时。这一课时演示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信息吸收,二是积累感悟,三是成果展示。

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课堂流程由众口说“叶”、用心读“叶”、妙笔生“叶”三个环节与三个层面对应,这种模式从信息归纳整理到课件精心制作,从指导学生信息采集到课堂流程设计,汇集了师生的集体智慧,更凝聚了师生的大量心血。

1.信息收集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图片、实物及文字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比如“叶”专题开始时,可以幻灯片呈现一片、一树或满林灿烂多姿的叶子。展现这个情景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参与专题课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兴趣。同时,让学生直接触摸生活中的“叶”,并懂得“叶”的形状和功能。其次,还可以提供大量的文字信息。比如,从中国古代的《诗三首》到当今的《诗三首》,从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日本散文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林》,从中国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绿叶》到德国诗人歌德的《二裂银杏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捕捉文字信息,为情感体悟奠定基础。

2.积累感悟

这是此模式的实质阶段,它要求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语文世界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文字结构美、风格情调美、语言形式美等,从而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这个环节的实质体现在让学生由对专题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专题的理性认识,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比如,“叶”的专题,通过众口说“叶”,通过诗歌赏析、通过阅读感悟,使学生从对叶的外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内涵作全方位的了解、品味和感悟,让学生从感悟中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3.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将探究成果共享的过程。成果展示通常包括思想交流、资源交换、作品展示。在课堂上演示的仅仅是一部分,这个环节可以把成果演示辐射、延伸到课外。通过展示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资源交换、作品共享的机会。比如,在“狼”专题成果展示中,围绕“狼”或绘画、或写诗、或朗诵、或剪纸、或唱歌,呈现出丰富的“狼”的世界。

三、对语文专题实践的几点思考

1.语文专题课目标的定位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的语文教学,始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专题课的阵地,指导学生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分,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因此,语文专题课的目标应定位在“通过积累与感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这也与学校教育既要提高学科素养又要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目标相吻合。

2.专题课的操作问题

语文专题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冲破语文学科,辐射到物、理化、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和领域。因此,在专课题教学中既要做到综合考虑各方面知识,又不能浮于表面而蜻蜓点水。课堂上既要做到放得开,同时又要适时收得拢。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专题”学习的综合性与课堂开放性的关系。目前采用的专题课模式只是一种尝试,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有待于不断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语文专题课的困惑

目前,广大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专题课,包括语文实践活动课、名著推荐与阅读等,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实践与尝试。颇感痛苦的同时,也享受到一份份快乐。目前,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此类专题课对应试状态下的考核评估到底起多大作用,尤其是考试过程中只触及星星点点,这样的内容不搞专题研究也能完全应对。也就是说,我们跟上了新教材这个时代步伐,可是相应的考评机制却姗姗来迟。

四、结语

总之,中学语文专题课顺应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它有利于促进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主动转换自身角色,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实践上看,进行中学语文专题课教学是难度更大、层次更高的教学行为。对于语文专题课,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创造性开发“专题”内外资源,还有待于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实践与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五队中学(222522)

上一篇:成为女狙击手 下一篇:小学生科普阅读有效指导三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