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5-28 01:08:15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针对教育部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化思考。本着循序渐进、语言输入与输出结合、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并举、课堂内外全方位推进的原则,构建了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对该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学期进程提供了参考模型。

关键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实践进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24-03

引言: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规定了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的比重,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比例还要更高,教育部设定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以20%为合格标准。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其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重自然不能低于20%。但是,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仍然依据的是2000年修订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大纲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合理配置”,但没有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出规定性的要求。因此,各高校英语专业只能根据自己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设计出相对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拟根据文件精神,在调研了部分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实际的前提下,结合笔者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实际,谈一谈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思路

首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其全面性,即该体系既包含公共课实践,也包含专业课实践;既包括课堂实践,也包括课外实践;既有集中实践,也有分散实践。其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考虑专业特点,不能脱离英语专业实际。虽然大纲中没有提及实践教学,但却强调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于4年教学的全过程。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纳入进去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英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结合。再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各学期学分(学时)的均衡分配,同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内容模块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包括实践型课程、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课外实践指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在人才培养中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实践项目。具体如图1所示。

在图1中,课内实践中的实践型课程包括听力、口语、写作和翻译这样的英语专业技能课,也包括公共平台课,比如政治课,还包括专业方向课,比如,如果是翻译方向就会有更多的口笔译类课程;如果是商务英语方向,就会有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实务之类的课程。所有这些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需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其课内学时有一部分用于实践。

分散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学分但不安排课内学时,形式灵活。不同高校的英语专业可以根据自己本专业的实际设置。比如,为了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可以把“分散实践一”设置为“英语文学名著阅读”,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读几本书,安排专门教师进行督促检查。因为本科阶段学生要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毕业前要做学士学位论文,那么“分散实践二”就可以设置为“专题文献检索”,一方面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这样的分散实践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实行,一直贯穿前三个学年,到第四学年与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实现顺利衔接。如果师生比允许,这些分散实践实行导师制管理效果会比较理想。不过,连续六个学期的分散实践项目不宜多,否则学生会因为疲于应付而失去兴趣和耐心。

集中实践中,军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是所有高校的传统实践项目,继续做好即可。而专业实践则有很大的设计空间。专业实践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实践模块,在夏季小学期集中进行。笔者的建议是,第一学年结束后的夏季小学期进行英语专业认识实践,即“专业实践一”,让学生熟悉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岗位以及技能与知识要求。这种认识实践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由教师带队到企事业单位或公司走访,或者邀请英语专业出身的事业有成之士来学校开讲座。在第二学年末的夏季小学期,即基础学习阶段即将结束,高级学习阶段即将开始的中间,对听说进行集中训练,这是“专业实践二”的内容。对这种输入与输出的强化训练要设计好具体内容和方法。比如,口语模块可以戏剧表演周的形式进行,而听力模块不能设计成每天八小时不间断地听。指导教师需要制定实训大纲和具体实施方案,内容要丰富多彩,难度要循序渐进,既有魔鬼训练,也有轻松时刻。在第三学年末的夏季小学期,安排专业课程的集中实践,即“专业实践三”。安排哪些模块需要根据专业方向确定。比如翻译方向可以安排口译实训模块和笔译实训模块,商务英语方向可以安排国际贸易实务等集中实训。专业实践课程对综合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个模块的设计都需要符合专业实际,符合学生实际,并做好过程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完成。

在课外实践方面,笔者在图1中列举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和教育实习基地实习。这些只是比较有代表性、比较大型的课外实践项目。实际上,课外实践的范围可以很广泛,甚至参加英语沙龙、听学术报告都可以视为课外实践。这些项目不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参与。

三、实践进程

对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了以上的总体设计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其具体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课内实践环节会涉及到学期的编排。这种编排设计如图2所示。

图2是一个模型化的表格,其中的各项都可以根据各校英语专业的具体实际有所变化,比如实践型课程中,翻译课程设置在第五、六学期,有的学校可能设置在第四、五学期,甚至开设三个学期,或者分为口译与笔译,或者分为英译汉与汉译英分别开设。写作课程设置了三个学期,可以理解为基础写作两个学期,学术写作一个学期。对于集中实践,内容一旦确定,就可以根据完成具体内容要实现的目的进行时间分配。从图2可以看出,课内实践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四学年无间断地推进,解决了传统英语专业教学“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则停留在口语训练、论文写作等不太宽泛的层面”[3]的问题。

这样一个系统化的课内实践教学方案,再加上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一套完整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在推动英语专业培养能思考、善创新的人才方面,无疑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对于英语专业更是如此。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而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如何进一步强化这种实践,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始终是英语教学领域的学者努力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立足于笔者多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实践,并正在笔者所在学院付诸实践,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令人鼓舞。

但是,因为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具体办学情况不同,方向有别,其各自的实践教学体系自然也会有所差异,所以,这里设计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只是一个模型化的参考,其学分学时还要视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情况再具体化。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家义,等.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及其体系设计研究[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6):136.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资助(项目批号:ZY20120223)。

作者简介:韩红梅(1972-),女,河北大厂人,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中学生淬砺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审视学校安全管理过度化倾向 建构学校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