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战略阻击通张

时间:2022-05-28 12:40:18

六大战略阻击通张

转型是企业迎击通胀的标志。从分散到凝聚。从低端到高端,从国内到全球,需要企业洞察宏观、布局微观。

“随着日本核辐射的泄漏和利比亚局势的动荡,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仍将严峻,预期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积极稳健’的基本架构。国家发改委大范围约谈食品和日用品生产企业,进行价格方面的直接窗口指导。迎击通胀企业生产经营怎么才能放开拳脚?这就需要了解宏观政策,瞄准战略,智擒通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组织处张鹏为企业提出了“智擒”通胀的六大战略。

战略一:延伸产业链,实施前向一体化

企业规模要求:

市场控制能力:

战略预期效果:

企业经营风险:

这一战略适用于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实力雄厚的企业,但市场控制能力较弱,企业难以控制供应链对自身的价格冲击,也难以将成本有效地转移到销售渠道中去。为避免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双向挤压,企业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一方面稳定原材料供给,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内部化,在避免价格过度波动风险的同时,获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收益,预期效果较好。

从企业经营风险上看,由于属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产业跨度不大,技术壁垒、政策壁垒、管理壁垒和文化壁垒都处于可控制的区间,产业链上下游连接紧密,尽管在延伸初期会形成一定的资金压力,但总体上资金风险不大。企业的风险主要集中为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对具有专用性资产的前向延伸。往往会导致产业链风险过度集中的情况。

战略二:多元化扩张,向终端宽松产业转移

企业规模要求:

市场控制能力:

战略预期效果:

企业经营风险:

这一战略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并拥有相对可靠的融资渠道,可以支持企业进行多元化拓展,并通过主业承担较长一段时间内缺乏有效盈利的情况。由于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储备和管理能力,拥有相对可靠的品牌认知和渠道系统,使得多元化以后的新产品可以避免过长时间的市场开发和培育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的认可,获得市场机遇。

从战略目标上看。企业战略的主体是将主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力量嫁接进新拓展的产业和产品,战略预期效果较好,但受到新产品与主业相差较大等原因的影响,难以像本行业内垂直延伸所带来的短期效果显著。

企业经营风险主要来自新产品与主业间的差异和渠道与管理上的兼容性。但由于企业在主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导致企业多元化扩张及多项基础性目标落空的可能性也不大。

战略三:调整布局,挺进新兴产业

企业规模要求:

市场控制能力:

战略预期效果:

企业经营风险:

这一战略对企业规模的要求相对放松,具有中型规模的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经营中采用这一战略。2010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并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建有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基金、国家科-技创新奖励,新能源企业“三免三减半”的所得税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财政补贴或贴息。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较高,市场渠道较新,管理要求较为普通,而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因此对于企业现行的市场规模、资金实力、市场控制力和渠道系统要求不高。从战略预期的效果来看。一旦成功往往能够取得传统市场中需要多年积累才能达到的市场目标,资本快速积累,企业知名度迅整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将出现明显的改善。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壁垒较高,且技术具有替代性和“赢者通吃”的特点,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在经营中一方面要注意产品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在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上实现突破,取得市场先机。

战略四:创新生产组织,尝试循环经济

企业规模要求:

市场控制能力:

战略预期效果:

企业经营风险:

创新企业生产组织是指根据企业目前生产设备和生产组织的特点,根据新的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要求,重新构建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选择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或环境修复等新的生产组织模式以获取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并支持企业在现行竞争优势中纳入新的垄断优势。尝试突破国家在终端价格上的约束。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应具有中型生产规模,具备一定的市场控制能力,能够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战略的效果看。一方面可以通过新的生产组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的特点获得国家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修复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如在循环经济领域,可以享受财政补贴、奖励和“三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战略五:内化成本,提高生产率

企业规模要求:

市场控制能力:

战略预期效果:

企业经营风险:

面对原材料、劳工成本和中间产品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要降低自身的生产和运营成本,从而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来消化成本的上涨,保持生产经营和利润状况的稳定。并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新竞争优势。这一战略对企业的规模要求不高,但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占有差异化的市场,以避免行业产能过剩的挤压。

从战略效果看,由于受到产品替代性和市场交叉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抵消掉一部分成本压力,但随着行业技术革新、产品创新等因素的发展,增加的生产能力也成为企业转型和技术改造的沉重负担,所以存在短期效果较好,而中长期效果衰退的情况。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存在着相类似的情况,短期内由于企业扩张完全集中为原主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不存在技术、管理和渠道等方面的限制。所以风险较小。但在中长期,由于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原因,高沉没成本下的企业经营风险上升很快,总体判断战略风险为中等。

战略六:展示优势,获得财税、金融与产业政策支持

企业规模要求:

市场控制能力:

战略预期效果:

企业经营风险:

这一战略适用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就业,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良莠混杂,政府管理部门和金融部门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掌握企业的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管理缺失。中小企业应积极与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沟通,主动展示自身的优势,宣传企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以获得政府的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政策的直接支持。

上一篇:反通胀进行时 下一篇:IT助力汉庭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