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探秘

时间:2022-05-28 11:48:43

良渚古城探秘

良渚古城的发掘关系到国家的起源

一则考古发掘的新闻使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再次轰动了海内外:一座南北长约1900米、东西宽约1700米的良渚古城被发掘出来,出土的陶瓷碎片显示,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距今4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晚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考古队队长刘斌告诉《新世纪周刊》,这处城墙的部分结构,浙江省考古队良渚工作站早在2006年6月就已经发现,由于无法确定它的规模,所以直到通过钻探勘测出它的四条边才对外公布。目前,城墙东、西、南、北各开挖出一个解剖沟,通过这些解剖结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墙内部的石块填充物和各不同地层中的乌黑、深黄、浅黄以及接近灰白等各种泥土色泽。

西墙解剖沟宽64米――这是城墙的宽度,想一想60米赛跑道的长度,就会感觉这道宽墙有些“一眼望不到边”即便是今天的柏油路面,也少有这么奢侈的规模。而良渚人已经建造了周长为66公里的“大城”,此时尼罗河畔也有着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那里的先民正在建造盒宇塔。

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不再只是文明的曙光,它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时代。

古城建造之谜

解剖沟内的乱石被“镶嵌”在黏土层里,这种白色的石块从哪儿来?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被黏土镶在地下5000多年?

“它们应该是从南边山上采来的,而不是北边,北边的山产黑石。”刘斌说。良渚人采石也有一绝,生活在5300至4300多年前的良渚人没有机械,更没有开山的炸药和雷管,刘斌的同事、在良渚考古20年的赵晔介绍说,今天的人不得不佩服良渚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放火烧山,再用此地的“特产”――四周泽国里的水泼到滚烫的山体上,于是山体表层崩坍,良渚人再把这种大小均匀的石块用船载到城墙工地。船的遗踪虽然尚未发现,但是划船用的浆早已现形,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船只就是在水一方的良渚人的交通工具。

良渚人采来了令他们满意的大石块,于是开始了类似于“围垦造田”的巨大工程。但是考古学家目前还不清楚良渚人修建这座城池的理由,是为了抵御外侵还是其他原因。华东师范大学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束炯认为,这座用于阻断外界河网的城在建成后,还会有相应的排水设施将城中原有的水排出。当然他们没有发电机抽水,至于用什么疏浚,还不得而知。

“中华第一城”

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古城墙遗址不少,但上规模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古城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另一个就是山西陶寺古城遗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而良渚古城有290多万平方米,而且城墙的底部普遍铺垫石头基础,建筑考究。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把良渚古城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工作站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发掘这个院子内一座方圆30万平方米、看上去硕大无朋的熟土墩。

“这里相当于良渚人的‘都城’,还有些地方相当于良渚人的乡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宁远这样解释那座熟土墩。

位于莫角山的土墩目前被认为是“王”的居住地。王生前的荣耀一直被维持到死后,象征王权、刻着图腾的玉琮说明了墓葬主人的身份。赵晔在这块土墩子的红烧土上挖出过玉琮、陶片,甚至一种像酒具的器皿以及类似制酒时的沉滤器。那么王只有一座优于民的土堆还没有城吗?

城墙作为莫角山熟土墩的同龄产物,揭晓了一个谜团,它也是萦绕在刘斌的团队以及所有良渚文化研究者心头多年的一个疑问:王有没有城?王的城有多大?坐落在哪里?

现在,城出现了。它的西北角有些残破,也许是因为那附近至今都有一条河的缘故,也许5000年前它被一串串河曲环绕。

城的西墙并非正南正北,中间一些缓慢的曲率说明当年河绕城而流,城依河而建。而解剖沟中城墙外测的黑色瘀泥明显多于内侧,它们是由生活堆积物在漫长的岁月中蜕变而成。“生活堆积物是考古的术语,平时你们管它叫。垃圾’”王宁远告诉《新世纪周刊》,你可以想象,城里的人站在城上往外面倒垃圾。

“良渚文化没有消失”

考古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良渚文化因为战争或洪水而消亡。

新挖出的解剖沟里,不仅有大石头,还能找到有花纹的汉砖,这说明汉代时有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人说良渚文化消失了,这种表达并不科学。”刘斌说:“战国七雄时起码有七个中心,秦统一中国后,只有一个中心了,但七国文化并没有消失。早期也是这样的。最后形成中华民族这样的格局,只是区块产生了变化,不能说文化消失了、国家被灭掉了。考古要讲实据,战争或洪水的推测现在没有证据。从文化上讲,良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融合在了中华文明之中。”

“这项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刘斌说。

文明的含义

西方语言中,“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是跟城市有关。文化culture的字头则果源于耕作。一般如半玻、二里头部只称文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定义古代文明四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

上一篇:冯小刚:麻烦制造者? 下一篇:良渚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