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视点,启迪一文多解

时间:2022-05-28 11:23:01

移动阅读视点,启迪一文多解

教材简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共安排了4篇课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第27课《陶罐和铁罐》、第28课《狮子和鹿》。这4篇课文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第27课《陶罐和铁罐》的第二课时正是本着这一重点训练项目进行设计的。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了事件

1.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学生交流: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指导: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能少,起因、经过和结果应该说清楚。像这个故事:

时间:很久很久以前;

地点:宫殿;

人物:陶罐、铁罐;

原因:铁罐想把陶罐碰碎;

经过:陶罐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铁罐没能和陶罐发生碰撞。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铁罐和陶罐被埋在下面。

结果:人们发掘后――陶罐依然完好,铁罐却被腐蚀净尽了。

(3)根据指导,同桌之间练习着把故事内容说给对方听。

2.教师小结:我们介绍文章的内容,那六个要素不能少,但不必苛求顺序,只要语句通顺,把事件说明白即可。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在解读任何一个文本时都需要这一步,因为它是解读文本的最基础工作。否则,学生对文本的内容都不熟悉,还何谈解读文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第四条规定“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二、角色朗读,感知特点

1.学生标注试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教师示范朗读一组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

3.推荐两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对话。

4.师生共同评价。(围绕是否读出了它们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

5.同桌分角色朗读全文对话。

师:陶罐和铁罐代表了怎样的人?它们之间发生的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生:陶罐谦虚温和;铁罐傲慢暴戾。从它们身上我们明白了做人要谦虚稳重,不要傲慢无礼。

师:这就是寓言的两个显著特点:借物喻人;蕴含道理。

学的方式有:批注、尝试、交流;教的方式有:示范、点评、指导。指导朗读的步骤是:全生尝试读――教师示范读――全生感悟读。评价朗读的策略:师生共同评价而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评价;很明确的指出围绕人物特点进行评价而不是让学生漫无方向、无从下手的评价。教师为了使学生明白寓言的特点,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在充分朗读感悟、问题引导的基础上,明确了寓言的特点。一般的教学设计到此也就行了,因为文本的内容明了了、道理也明白了、寓言的特点也清楚了。但这样设计,就未免太肤浅了。

三、主攻神态,体悟作用

师:“神态”就是指样子。那么陶罐和铁罐在说话时都是什么样子呢?请把表现它们神态的词语标注出来。

1.师生交流标注的词语是否正确。

2.引导体味:

投影:“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1)自由朗读这个句子。

师: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铁罐非常傲慢,瞧不起陶罐。

师:“轻蔑”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作用呢?

生:瞧不起别人;更加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2)落实神态描写的作用:

师:谁能再举一个例子说一说?

生:“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生:“恼怒”就是对铁罐的神态描写,它突出了铁罐的傲慢至极,简直是气急败坏了。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神态描写的作用,但是只停留在感悟的层次上是不够的,还要再让学生举例演练,能够举出实例才是真正的理解,达到把知识落实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这样做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四、移动视点,一文多解

1.交流感悟:

师: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骄傲使人丧生,谦虚使人永生;

为人处事要谦虚,不要骄傲;

满招损,谦受益;

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短处;

……

2.移动视点,启迪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个故事的结果和表面谈到了谦虚和骄傲的问题。也有偷懒的:人云亦云;照搬教材上的提示。如果我们从这件事的过程看,应该有怎样的思考呢?

投影:“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相互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生:默读思考。

师:陶罐和铁罐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是盛东西的。陶罐很容易破碎,怕碰;铁罐结实,不怕碰撞。

师:那么,这样的两种人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

生:都好好盛东西,互相爱护,何必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呢?

师:你说的非常好。这就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个体的人都各自本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尊重为先,求同存异,才会和谐共赢。

投影: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生:读。

师: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此后,铁罐怎样了呢?

生:找不到了,消失了。

师:时代变了,环境变了。铁罐在地面上不怕碰,但埋藏在地下却被腐蚀净尽了。从这个角度说,应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生:长处和短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转化。

师:谁能举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

生:骆驼和羊在院子里寻找食物:那骆驼站在园子墙外,毫不费力的就吃到了园子里的草,而小羊却够不着;当他俩都想进园子里吃草时,小羊很容易地就从月亮门钻了进去,可骆驼怎么也进不去,在月亮门外干着急。

师: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况且,长处和短处还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转化呢!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他人的短处和自己的长处。

投影:“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生:读。

师:宫殿倒塌之后,陶罐得势。但是陶罐没有记恨铁罐,并且让人们把它也掘出来。从陶罐的行为看,你有怎样的想法?

生: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就会有好报;

为人要大度,要有一颗同情之心;

……

师:是啊,世事无常。劣势不悲,强势不傲。不管在怎样的境遇里,我们要固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宽恕、同情、善良。

学生一般都是从事件的表面或结果谈自己的体会或明白的道理,更有人云亦云或照搬教材上的阅读提示。教师这样设计,得到了如下解读:为人要谦虚,不要骄傲;生存于社会,要求同存异,才会和谐共赢;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转化;不论何时何地,要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短处;好人有好报。教师这样设计,最起码给学生构建了三种读书方法:其一,读书悟道,不但要看事件的结果,更要看事件的过程。其二,多年的课堂教学造成了一篇课文只懂一个道理就行了,而且只有符合教参上的观点才行。教师不敢放开教,学生不敢大胆谈。而这种设计,打破了定势,使学生有了不唯师、不唯书的理念。其三,为学生今后的读书奠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就会有多种解读的认识。

五、作业

预习第28课《狮子和鹿》,请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总评:

各环节目的性强,并且层层递进于课时教学目标。由介绍内容到认识人物特点,再到感悟神态描写的作用,达到了对人物的深刻认识,最后水到渠成,实现了一文多解。在朗读指导中,许多教师让学生评价朗读时,没有明确的方向,致使学生偏离教师要通过朗读达到的目的。甚至是漫无边际的、肤浅的、简单的评价――声音大小,语速快慢等。而在本课的朗读评价中确定了方向,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表达的情感去评价朗读的方法。在体悟神态描写的作用时,教师没有只停留在感悟的层次上,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训练学生,把感悟到的知识砸实、吃透。这样做避免了语文课堂出现感悟得多、落实得少的现象。本课的设计在培养学生读书方法、读书习惯方面比较突出。从学生讨论明白什么道理出发,纠正了学生读书只看文章表面,不看实质;只看事件结果,不看事件过程的不良习惯。教师不断地移动阅读视点,从文字背面、事件过程等不同角度审视文本,得出不同的感悟结果,可以说为学生一生怎样读书确立了永久的范例。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中追求“时尚” 下一篇:怎样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