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的发现谈收集民俗文物的重要性

时间:2022-05-28 09:29:39

从甲骨文的发现谈收集民俗文物的重要性

民俗是历史的产物,那些在过去和人们密切相关,反映民间生活、生产、娱乐、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文物,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的正在急骤消失,有的已濒临绝境。

100多年前,担任清政府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在一副中草药中首次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这对于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我国文字史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可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这些珍贵的文物却被人们当作药材廉价卖掉,当作废物随意扔掉。如今,散存在民间的民俗文物虽没有甲骨文那么珍贵,但它们对于研究历史、了解民情、启迪后来必将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现实,认真做好挖掘、收集和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文物工作。

一、民俗文物散存于民间,而且大部分为有机物质制作而成,极易损坏,因此收集和抢救民俗文物是当务之急。

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精神功能和实用功能以及信仰意识的维系下,构成了几乎是人人遵从的习惯模式,这样在代代沿袭、代代取舍、代展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富有感彩的风情民俗。伴随着民俗的形成与发展,诸多民俗实物也便应运而生。这些民俗实物有生产的、生活的,有精神的、物质的,可以说,凡是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民俗,就有民俗实物。而民俗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因此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风情民俗也逐步地被新的风情民俗所淘汰,随之很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又极有研究价值的民俗实物也就自然地被删弃、被淹没,以至消声匿迹,不复存在。比如,解放初期,山西晋北一带,生了孩子做满月,姥姥家都要给外孙制作极其精美的“老虎帽”、“狮子鞋”,这种鞋是颇为讲究的,其构思之巧妙,做工之精细,寓意之深长堪称民间工艺之一绝,可是时过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在满月贺礼中,这些东西却很难见到了,它已经被新型的童帽、童鞋所替代。再比如,过去人们推米磨面的石碾、石磨、碓臼,在我国农村随处可见,然而现在却很难见到这些东西的踪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收集和抢救民俗文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民俗文物不仅反映了历史的辉煌,也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因此,收集和抢救民俗文物可以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风情民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渊源于群众,植根于民间,它有很大的号召力,有很强的凝聚力;它是一种群众意识的表现,是民族团结、强大的象征。民俗文物作为风情民俗的物质表现,更能反映出它的这种特殊的作用。如山西省定襄县元宵节灯会的盛况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过去在村中开阔处,摆起灯架,搭起灯山,按人数点是“人口灯”。晚上,满村老少聚集此处,赏月观灯,鼓乐歌舞,真乃其欢若狂,其乐无穷。可是过去的那些灯架、灯山、灯盏如今已被“电气化”了,对于如今20几岁的小伙、姑娘们来说,要想看到那些民俗文物简直是难上加难。假如我们现在很快把这些即将消亡的民俗文物征集回来,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展示开来,同时,把现代化了的元宵灯会一并展出加以对照,我想,这不仅是民俗文物的展示,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纯朴、智慧、团结的展示,它对于增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热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民俗文物是民俗在物质文化上的反映,是民俗研究的重要部分,因此,收集和抢救民俗文物可以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民俗文物和政治、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政治情况和经济状况,通过民俗文物,可以了解国情、掌握民情,从而可以服务当前的中心工作。众所周知,陪嫁妆是我国传统婚俗中的一项内容,然而最近发现了清朝初年定襄县一夏姓员外在聘女时的嫁妆单,其中有一项即是“地契”,这个地契是明朝崇祯十五年时由布政使颁发的,上面除了政府允许其开垦荒山并可祖辈继承之外,还将3年后逐年上缴国库的粮银等项目条条列上,明细至极,毫无马虎之词。假如我们研究经济工作的同志看到此契,对明末清初,至少在定襄县范围内的土地管理、税收管理等方面会有一个窥豹之了解,从而对指导当前经济发展肯定会起到参考作用。

四、收集和抢救民俗文物,不仅要注重有形文物,更应注重无形的、非物质的文物。因为这些无形的民俗文物更容易失传和消亡,也更有研究价值。

民俗文物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它不仅包含着生产生活、城市乡村、士农工商、衣食住行之中的有形文物,而且也包含着精神方面的无形无状的文物,在收集和抢救民俗文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二者兼顾、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俗文物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民间流传的很多无形文物,其研究价值决不在有形文物之下,比如很多反映过去风情民俗的谚语、歌谣,多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并无文字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再过若干年,大部分会消亡绝迹,无人知道。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文学的瑰宝,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积淀与结晶,这些东西一旦失传,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会造成无可挽救的损失。记得在前些年,我们采访一位九旬老人,她很快地背诵出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流行于晋北一带的“裹铁歌”(在新生儿“三朝”时,为其穿衣时诵念的歌谣),可是,没过几天,这位老人便下世了,如果当时不去采访,这个民谣恐怕就再也无法得到了。还有很多无形的东西,没有物质的表现,如旧时儿童游戏中的“跑马城”、“跳囫囵”、“狼扑蚂蚁”、“骑马交锋”等,我们都应该以绘图、撰文、谱曲等形式真实、形象地记录下来。否则儿童电子游艺机、小霸王学习机等现代化的儿童玩具将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把这些旧时童稚的乐趣冲涤荡尽。

现在,流散在民间的民俗文物是相当丰富的,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对它没有加以收集和保护,使很多文物损坏流失,这是十分可惜的。有很多现在还可能收集到的东西,如果不去很快收集,过一段时期就会被损坏、被丢弃,到那时要想收集就难上加难了。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眼光和精神,去收集和挽救民俗文物,这是功在当代、利泽后来的大事,是民俗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编 卢成)

上一篇:历经沧桑的宝信昌 下一篇:郑社奎视野中的西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