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28 05:52:40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研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教育大纲的要求,又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如能适当根据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学习获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小学语文又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师生和谐民主关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有位教育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够自由想象的、能够探求发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我们在课堂里也进行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气氛下隐藏的是学生的思路被老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的、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他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很快引导学生向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迈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这样,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普遍对待所有的教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位学者道出了在这种不平等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下的教学弊端,可见,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完全剥夺了学生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独立人格,而且势必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交流互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在情绪上却是放松的,无所畏惧,积极思考,这样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活跃,心灵手巧,灵感丰富,富有创造性,让他们完全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热情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它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给人一种求知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热情,增强写作的自觉性,写出的文章必然会有较高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是成功的关键。在现实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苦事。尤其是对于刚开始要求写完整的文章,有了字数的要求,学生很为难。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作文水平,我十分重视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能增加作文的内容,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展创造力的大学校。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教不会的,所以,创新教育不是“教创新”,而应当营造一种环境和“土壤”,就是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具体地说,应该做到:让孩子们去“说”。说什么呢,当然不是漫无边际,游离于课本和他们的生活实际去谈。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现在的语文教材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

让学生去“演”。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以前上课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语言的精彩。其实,仅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可采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

让学生去“争”。西方有句俗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如果非要学生怎样回答一个问题,那只会让他们的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正是各人的生活阅历、人生体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

四、以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小学生思维都是相对于直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理论问题直观化,学生就能轻松地从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克服其心理障碍,启动其思维的发展。

学生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缺少外界信息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或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鸟的天堂》,写的是一棵大榕树竟独木成林,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白鹤、麻鹤朝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教师以多媒体播放这些鸟儿的动作、飞翔姿态等,学生如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中,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对翠鸟的动作敏捷有了很好的了解。

五、指导学生设疑、质疑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才有兴趣,才能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他们说出存在的疑难问题,指导他们设疑和质疑。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启发心智、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可以从内容方面发问,从中心方面发问,从课题上发问,从词语或句子意思上发问,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方法,阅读能力就能迅速提高。同时,教师要在课内安排充分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允许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们一个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创新思维培养的人文环境。同时,教师还要通过诸如逆向思维训练、多向思维训练等创新思维训练法帮助学生打破常规,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创新思维,让他们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单红娟.小学语文思维训练的原则《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002期

[2]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3]魏运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S1)

上一篇:高效务实,应对历史中考 下一篇:发挥《活动指导》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运用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