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

时间:2022-05-28 01:36:09

加快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

加快发展绿色信贷的紧迫性

所谓绿色信贷,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过程中,注重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追求贷款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融资方式。其和传统信贷的区别主要有三:一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信贷追求商业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而绿色信贷注重生态效益,追求的是商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二是支持的重点不同。传统信贷支持的重点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表现为高碳金融;而绿色信贷支持的重点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为低碳金融。三是经营的着眼点不同。传统信贷着眼于股东或经营主体收益最大化,忽略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则着眼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活动与外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统一,践行金融机构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对传统信贷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信贷经营理念和信贷操作管理机制,代表着我国银行信贷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经济减速下行、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巨大压力的宏观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信贷,显得十分紧迫。

第一,这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十二五”乃至以后更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实现这种“转型”和“转变”,除需政策、科技鼎力支持外,金融支持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绿色信贷作为金融支持的主要方面,通过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推动“转型”和“转变”的重要动力。就经济结构转型而言,其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地区结构等一系列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在众多结构当中,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是经济结构的主体内容,构成经济结构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支撑;后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即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改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银行在信贷投放上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限制“两高一剩”行业,可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银行通过贷款支持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且会催生和壮大好多新型产业,进而打造一个围绕低碳经济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积聚效应。此外,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不仅会提高第二产业的低碳技术含量从而优化其内部结构,而且有助于扩大服务业的外延,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需求结构角度看,低碳经济发展会改变以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为特征的传统消费方式,加速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居民个人扩大绿色消费,而绿色信贷向个人消费领域的渗透,则可通过向城乡居民个人提供有力的消费信用支持和相关的金融产品,提升绿色消费比重,扩大消费市场总量,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从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早在2002年11月通过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调结构”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尽管官方文件中年年喊,实际上进展迟缓。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波动,政府马上搬出“投资拉动”这个省事的“看家法宝”,在结构改革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以致经济运行中各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转型压力,通过各种结构优化和改革措施推进结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而绿色信贷作为结构转型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加快发展自是题中应有义。

第二,这是“稳增长”的迫切需要。在出口增长受阻、消费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而政府又不想走投资刺激经济老路的情况下,经济减速是客观的、必然的。但是,要稳定财政收入,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经济又不能大幅下滑,因而稳增长的压力凸显。而低碳经济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首先,从投资角度看,企业作为重要的微观投资主体,过去在节能和环保投入方面的欠账非常之多。要达到新的环保标准的要求,实现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大量增加适应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技术方面的投资。由于依托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低碳技术和服务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盈利水平可观,是新的投资增长点,一些企业也会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求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当然,政府也会大力增加低碳设备与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的投资。政府和企业持续的、规模庞大的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其次,从消费角度看,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公众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的更新,而且能够催生出新的消费产品需求并使之成为拉动消费的现实动力。最后,从出口角度看,尽管现阶段我国还无法大量出口节能减排产品和技术,但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出口会明显增加,从而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出口产品需求做出实际贡献。很显然,“稳增长”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而推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又必须加快发展绿色信贷。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

第三,这是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人均GDP现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这种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基础上的高增长,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烦恼和苦闷:好多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雾霾天气接连不断,二氧化碳和噪声严重超标,人们看一眼清澈的蓝天,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都成为一种奢望;工业化快速发展导致耕地面积锐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化肥、农药以及各种促早熟的化学制剂过度使用,破坏了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农产品受到立体交叉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国民的幸福感,使国民幸福指数与经济高增长之间形成了强大反差。党的十提出“全面落实生态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并把前者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落实十精神、改善民生的本质要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着力支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将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第四,这是推进金融转型的迫切需要。经济转型要求金融必须转型。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动力和推手。由于经济转型必然全面触及原有经济结构并使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因而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而金融转型作为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加快金融转型进程,通过优化金融产品结构、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则可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在我国目前金融结构格局下,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因而加快绿色信贷发展,促进商业银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信贷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等方面加快转型,对加快推进金融转型至关重要。

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加强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合作与联动,把强化环境监管与信贷管理相结合。该文件明确提出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银行对其贷款的前提条件,这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到绿色信贷的官方文件。2007年11月,银监会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对限制“两高”行业信贷投放,贷款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出了具体规定。2012年2月,银监会又了《绿色信贷指引》,明确了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要求商业银行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在授信流程中强化环境和和社会风险管理,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并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在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和制度规则指导下,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绿色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广泛推行,绿色信贷规模有所扩大。到2012年末,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厂脱硫除尘、河湖整治等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类项目,成为其支持重点。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以支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重点,以发展可持续金融为理念,在绿色信贷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该行制定了科学的绿色信贷战略,健全了绿色信贷准入标准,建立了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对绿色信贷项目逐笔认证并进行环境效益测算,完善了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形成了集产品创投、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等六项职能于一体的绿色金融资产运营平台。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信贷在我国尚处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信贷规模偏小。长期以来,受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高碳型”贷款客户结构。这一点在大型商业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商业银行短期内如大幅度减少这类客户贷款,势必影响营业收入,因而这种客户结构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恐怕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张。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大多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预期效益不太理想,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找不到担保,贷款可得性更低。尽管近两年绿色信贷方面贷款增加较多,但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新增绿色信贷数量在年度贷款增量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绿色信贷产品品种较少,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商业银行现有绿色信贷产品线涵盖的产品品种少,且存在较强同质化倾向,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由于时下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好多银行在绿色信贷产品研发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进展迟缓,绿色信贷领域蕴含的巨大的产品发展创新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有的银行在绿色信贷管理上,简单复制传统信贷那一套做法,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的特点及差异性,一套完善的包括产品特征、业务流程、内控管理、考核体系在内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未建立起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商业银行把资源节约、环保达标作为绿色信贷的准入条件,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充分占有企业这方面的信息,舍此就无法保证贷款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各级环保部门对企业节能环保情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因此,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是绿色信贷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早在2008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就签订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旨在建立这样的机制。但该协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商业银行与环保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企业的环保信息也基本上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无疑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息搜寻与信息处理成本,影响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拓展。

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对贷款企业环保信息的判断、环境风险的评估和贷款产品的定价,这些都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环保技术和信贷业务兼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来承担。但银行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银行每年招聘新员工,也大多招收金融、财会专业的毕业生而排斥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是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误区。缺少从专业技术角度对绿色信贷业务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识别、量化的专业人员,也是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一个因素。

激励机制缺失。绿色信贷所支持的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贷款风险较高,而且商业银行有时还要对某些贷款项目给予利率优惠。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信贷并非商业银行从纯商业角度出发而发生的商业行为,其中还包含着商业银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绿色信贷的政策激励机制,贷款风险补偿金、贴息、奖励政策等补偿和激励措施都付之阙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快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措施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要加快发展绿色信贷,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低碳银行、绿色银行,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把绿色信贷纳入银行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规划。商业银行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绿色信贷市场需求以及自身金融资源、客户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的资源条件,制订科学的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绿色信贷纳入每一年度经营规划,对计划年度内绿色信贷的规模扩张、客户市场拓展、产品结构优化、风险管控、业绩增长等做出计划安排。

加大绿色信贷产品和管理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增加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投入,紧密跟踪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变化,不断开发设计新的产品和服务品种,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应尽快推出投资于节能环保项目和具有循环经济概念项目的银行理财产品,并推进绿色信贷产品的资产证券化。要完善绿色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产品与服务定价技术、企业评级技术等。银监会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执行标准、风险评估标准、数据统计标准和业绩考核标准,为商业银行建立规范的、能够充分体现绿色信贷特点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监管政策和监管制度依据。

完善商业银行与政府环保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政府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应构建可以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借此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商业银行在办理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也可反馈给环保部门,以使其掌握的企业信息更加全面。央行征信系统应尽快把资源节约、环保方面的信息纳入企业征信档案,使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决策时有所遵循。

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建议对新设备和新技术开发贷款、中小企业部分绿色信贷项目等风险较高的贷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建立由财政贴息、财政出资弥补绿色信贷损失等构成的财政补偿机制。对发展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应在新设机构、产品创新、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对绿色信贷应实行有别于一般贷款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其贷款风险容忍度。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应通过从银行外部引进高素质节能环保专业人才和加强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相结合的办法,培养节能环保技术和信贷管理技术兼并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作者单位:曹荣,河北大学; 苑德军,内蒙古银行)

上一篇:兴业之道 8期 下一篇: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之英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