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28 12:13:0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89-01

中耳炎属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多、病程长、易复发,在世界各国发病率都比较高。尤其是化脓性中耳炎因鼓膜穿孔,导致反复流脓,损害听力,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故探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近2年来笔者把地塞米松拌加诺氟沙星滴眼液滴耳疗法和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综合运用,临床效果颇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患者,分组随机。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67岁,平均27.7岁,病程1个月~35年;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69岁,平均28.4岁,病程1个月~33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程、临床症状及伴发疾病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有关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标准[1]。

1.3 疗效判断标准 分4级。治愈:炎症消退,干耳,听力好转。显效:分泌物消失,中耳腔有轻度红肿。好转:有极少量分泌物。无效:用药总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笔者将治愈和显效合并为有效,以此计算有效率。

1.4 治疗方法 (1)对照组 :溶5mg地塞米松于诺氟沙星滴眼液1支(24mg/8ml)中,摇匀后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5滴,一天2次。(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定听宫穴、翳风穴,在2个一次性针筒中各加入鱼腥草注射液2ml,用5号长针头把注射液注入穴位。刺深2-4厘米。2天1次。(3)7天为1个疗程,根据治疗进展,共2-3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均先用3%双氧水彻底洗净外耳道及中耳腔的脓液,再用棉签拭净;滴液治疗时让患者头偏向健侧,患侧朝上, 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5滴,维持头位不变约10分钟;穴位注射完成后观察患者15-30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再让患者离开。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如表1。

治疗组有效率95%,痊愈率57.5%;对照组有效率74.4%,痊愈率33.3%,二者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有效率、治愈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指的是间断性耳道溢脓或溢脓迁延不愈,病因较多,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疗法不当,或感染鼻咽部及其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病灶所产生的病菌等,造成耳朵流脓,长期不愈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引发面瘫、颅内感染并发症,危及生命。新疆各民族中耳炎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居多[2],故治疗的关键是要消除病灶、控制感染。地塞米松可减轻中耳粘膜水肿,减少炎性渗出,改善咽鼓管功能,诺氟沙星主要对金葡菌有较强的抗菌杀菌作用,从对照组74.4%的有效率来说,也是有治疗效果的。但对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长期用药,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常规广谱抗生素口服或局部用药杀菌,效果往往不显著,对照组33.3%的痊愈率说明了这一点。鱼腥草所含挥发油中的甲茎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等对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抗作用,同时兼有解热,消炎之效,特别是鱼腥草在耳周穴位注射可在病灶区产生较高的药物浓度,这样在前两种用药的基础上产生了叠加效应,杀菌抗病作用尤其显著。中医上听宫穴 归属 手太阳小肠经,对中耳炎等耳部病症有开窍、止痛、益聪的作用;翳风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主治耳鸣、耳聋、耳红肿痛等,将针刺和药物直接刺激经络线上的穴位,利用药物在穴位处存留时间长并沿经络循环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这就是在西药局部治疗基础上穴注鱼腥草注射液后疗效大幅度提高,有效率达95%,痊愈率达57.5%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兆选,汪吉宝.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2] 尼力帕尔・阿力木, 阿依恒・曲库尔汗 ,亚力坤・亚生 。 新疆不同民族中耳炎病原菌特点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3:192-195 .

上一篇:联合介入化疗对接受中医治疗的晚期老年肺癌患...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44例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