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

时间:2022-05-27 06:27:02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

摘 要: 从小让幼儿学习自己动手、自己观察,培养幼儿活泼好问、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对他们今后生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将来对他们学习生活产生帮助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社会要向前发展,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探索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显然不能单纯通过传授知识实现。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探究学习能力 科学教育

随着周围世界的变化和教育改革,我们头脑里原来的一些固有的认识日益受到冲击,教育活动的单一性正被多元性替代,知识的“唯一正确答案”受到“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观念的挑战。人们越来越觉得:幼儿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并非是成人教学的结果。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幼儿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的能力。

在以往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的方式,然后得出这一事物的结论。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我改变“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粗浅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观察中产生疑问,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是兴趣的原动力,更是幼儿求知、探索、创新的动力,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想观察、探索原因。就拿春天的草坪来说,幼儿对它充满无穷兴趣,每天去户外活动时,幼儿都要去看看,从枯黄一片、光秃秃的草坪,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孩子们进行观察、发现,产生许多疑问,如孩子们发现石块四周和操场边缘的小草开始长出嫩芽,可中间的草坪却还是光秃秃的一片,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边上的小草水喝多了,有的说边上的草坪太阳晒得多,成成说:“不对,不对,因为中间的草坪常常被我们踩,小草钻不出来,还没有发芽。”又如雨后的草坪,幼儿突然发现了许多细小的泥土,对此他们充满了好奇,展开了又一次的争论,一部分幼儿说:“我知道为什么这样?因为下雨,泥土里的水分变多了,所以蚯蚓要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又有一部分幼儿说:“那是蚯蚓的大便。”就在他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丁丁大声地说:“是不是大便闻一闻就知道了。”说完他跑到草坪上弯下腰闻了一下,回来很自信地对我们说;“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这绝对不是大便,因为它不臭。”到底是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他们回去自己寻找答案。果然,第二天,丁丁第一个来告诉我,他找到了答案,是从网上查到的。接着许多幼儿都来告诉我答案,虽然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但我知道,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却是不一致的,正是在一次次的质疑、主动探索、思考、解决问题中,幼儿获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同时促进了观察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二、为幼儿营造安全、轻松的探究环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新《纲要》强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努力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记得有一天,我放在钢琴上的两片药突然不见了,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自然角的蚕豆“生病”了,而晨晨当起了“医生”给蚕豆“喂药”。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让他继续当“医生”,认真观察“病人”是否会好,可过了几天,他哭着跑来告诉我:“叶子都掉光了,该怎么办?都是我做错事了。”我鼓励他不要害怕失败,“老师会和你一起解决的。”于是,我把准备好的几盆花拿出来,和他们一起观察实验,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阴暗处;一盆经常浇水,一盆不浇水。经过几天和孩子一起观察和记录,他们发现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而不是“药”。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我们相信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探究周围世界的。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时,在他们的行为与并不重要的或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发生矛盾时,在他们行为表面上看来有点错误时,我们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而要耐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支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无论他们的实验能不能成功,老师都应鼓励他们尝试,帮助他们获得最终的成功,并给予激励性评价。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在安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

三、树立“以幼儿为本”的观念,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则必须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新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以往科学教育中,教师是中心,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讲台前,按照教学目的发出一个个指令,讲解、陈述、演示;在个别活动中,注意采用实验方式,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但是这些方法还是为让幼儿掌握知识服务的,因而即使幼儿亲自试验,也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根据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的,幼儿不能超出教师的规定,动手机会少,课堂气氛严肃沉闷,使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例如:“在认识水的特殊性”时,教师演示了水与醋、牛奶的比较,告诉幼儿水是无色无味的;再将一根棍子放进水与牛奶里,告诉幼儿水是透明的;将水倒在地板上,告诉幼儿水是会流动的。最后幼儿获得了关于水的特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是由老师教,幼儿背诵得到的,并不是通过自己探究活动独立发现的,因而无助于幼儿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而在真正的探究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时端坐在前,发出简短的指令,但更多的是指导幼儿开展活动,允许幼儿尽情操作、观察、分类。教师则巡回于幼儿身旁参与幼儿有关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倾听幼儿的发现或提出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或及时补充活动材料。如在“可爱的小脚丫”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可以用脚玩的玩具,还有海绵、颜料、白纸等。活动一开始教师先脱去鞋袜积极参与活动,再请幼儿脱去鞋袜,通过看、摸、揉、走、跑、跳认识其结构。在幼儿自由选择玩具用脚玩时,教师在旁给予一定指导,尽可能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我是怎样用脚玩玩具的,并演示给大家看,对幼儿创造性地发现“用脚趾夹玩具”等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把指导与幼儿的探索活动结合起来。这一活动改变了过去教师呆板灌输知识、幼儿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活动中既是合作者,与幼儿一起提问,一起回答,一起讨论;又是活动的引导者, 起到适时的点拨、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是活动的支持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四、把握时机,引导幼儿探索学习

第一,老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是否大胆尝试、乐于探索,对不愿探索的幼儿,老师要用探索的语言激励他们“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试成功”。如在“我来搅一搅”活动中,刚开始许多幼儿只知道将泥装在盆里,不知道往盆里加水和泥,我很着急,怎么办?当看到微微、玲玲等小朋友往盆里加水和泥时,我赶紧表扬他们,其他小朋友都跟着学做起来,这样不仅使这几个幼儿感到自豪,同时不知不觉地教给其他幼儿探索方法,改变教师一味地教、幼儿学得厌烦的局面。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我耐心启发,循循诱导,用“你再想想”,“你再来试试”等亲切自然的话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尝试活动。

第二,鼓励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意识。“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地了解某些事。在探索过程中,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教师要及时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思路、新方法。如在“怎样使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各种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方法,但是有一种方法幼儿运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实验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把鸡蛋放在瓶子里,再在瓶子外面包上海绵,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实验结果呢?于是我组织幼儿探讨交流,再次探索,最终发现瓶子外面包的海绵多了鸡蛋掉下来就不破。瓶子外面包的海绵少了,那鸡蛋落下来就会破。在一次次争论中幼儿学会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更多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保证。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有人曾讲:“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幼儿主动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开展了“小问号”、“发现天天报”、“每周一问”等活动,促使幼儿对社会和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答案,或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回家和父母查找各种资料等。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结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胆表达出来。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动物”中,孩子们问道:“老师,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我们会说:“我们一起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观察,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会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会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

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证明自己的假设和猜想是否正确,然后写出“实验报告”。有的实验报告是一幅画,有的是一张照片,有的是图表,还有的是采集的实物。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学会读书和写字,学会推理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

所以我认为探索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将探索性学习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争取让每个幼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上一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 下一篇: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