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境预防与社区治理

时间:2022-05-27 10:18:57

试论情境预防与社区治理

摘要: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一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社区治理问题已经渐渐为人们所关注。由于社区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容易成为犯罪侵袭的客体。但是同时,社区的同质性也容易使整个社区的各种力量和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形成犯罪预防的阵地。犯罪是社会的一大公害,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一直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各国的犯罪预防理论发展至今,主要包括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境预防三种模式。在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中,向来重视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而对情境预防关注不够,情境预防措施尚不完善。借鉴国外情境预防的成功做法,加强情境预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对于减少社区犯罪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字:情境预防 社区治理 社区犯罪预防

一、情境预防概述

犯罪不可避免性和犯罪可预防性已成为当今司法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对于犯罪,预防比惩治更高明。预防犯罪的成功则意味着政府治理犯罪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平安和谐社会环境的巩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只有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犯罪才得以发生。即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没有法律,就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人,就不存在实施违犯刑律行为的主体;没有犯罪目标,犯罪就失去其特定的意义;没有一定特定的时空场所,犯罪亦无从发生。所以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可以视为犯罪的四维特征。简而言之,在犯罪构成中,目标和场所与犯罪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针对犯罪目标与犯罪场所而展开的犯罪预防―情境预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情境预防的起源及历史沿革

情境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又称情境预防,它是指对于某些高发生率的犯罪,通过直接管理、设计、调整的方式持久有机地改变环境,从而尽可能地使行为人认识到犯罪行为难度增加,被捕的可能性增大,收益减少,以此来减少犯罪。犯罪行为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个体人格对外在情境的一种具体反应。情境预防就是通过改造可能发生犯罪的情境,减少犯罪的机会,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

情境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理念。即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建筑学家和地理学家提出从城市设计、土地使用、空间分布的角度寻求影响犯罪的因素。他们认为,犯罪人根据环境机会和情境抑制因素选择犯罪的时间和地点,因此,侧重于通过环境设计和一定的监视系统来减少犯罪机会,预防犯罪的发生。

早在 19 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学者克利福德・肖和美国伊利诺伊州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工作的亨利・麦凯,在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罗伯特・帕克和恩斯特・伯吉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打算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在城市空间分布中存在的规律。他们对芝加哥及其他都市进行区位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集中在特定区域,离城市中心商业区越近,则青少年犯罪率越高。此理论对于后来的环境规划、设计,产生了部分影响。

1961 年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出版了《美国大城市之死亡与生活》一书,对于当时都市的规划设计走向垂直化、郊区化,腐蚀社区生活的倾向加以抨击。这对于“环境设计规划预防犯罪”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0 年奥斯卡提出“防卫空间”的概念,认为可以借助于特殊的建筑设计来降低犯罪机会,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效果。1971年杰佛瑞(Jeffery)撰写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一书,提出建筑物的安全装置、门锁、街灯及守望相助等,均能有效少犯罪。对传统刑事司法重视事后犯罪处遇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判,提出应当重视事前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进而提出了后来名声大噪的 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 Design)理论。根据杰佛瑞的观点,犯罪预防应该考虑犯罪发生的环境和犯罪人之间互动的特性。因此,妥善的都市环境设计和规划,可以消弭人际之间的隔阂、隐匿,增加人际之间的互动,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1997 年罗纳德・克拉克出版《情境犯罪预防》一书,整合情境犯罪预防的政策与理论,对于情境犯罪预防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情境预防的理论基础

1、理性选择理论。对犯罪原因的探寻理论上经历了从行为人的行为到行为人再到行为人的行为的过程。该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经过了对犯罪行为的回报与风险、成本与收益的衡量进行的有理性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犯罪的风险与成本,减少犯罪的收益与回报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2、被害人理论。二战后,犯罪学家开始研究被害人对犯罪的影响。发现各种案件的被害人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被害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被害人具有一定的被害性。犯罪不是由于犯罪人单方实施的行为,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被害人和加害人相互作用,而合成的结果。从这一方面来说,从被害人这一方减少被害的条件无疑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3、环境犯罪学。环境犯罪学认为,犯罪必须同时具备“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这四个条件才能得以发生。目标、法律、场所与犯罪人具有同等的地位,因为如果没有犯罪目标,没有一定的时空场所,犯罪不可能发生。因此情境预防的重要性在针对犯罪目标和犯罪场所的预防中凸显出来。

4、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的发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往往有利于犯罪的发生。例如人们缺乏防范意识,对自己的物品不加注意。邻里守望意识不强,对别人的事情不是太关心等等都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以上理论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我国社区对犯罪的预防控制上来。

二、情境预防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一)、社区犯罪预防的内涵和外延

社区犯罪的预防,就是指从社区的角度,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犯罪预防,即指在城市社区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以社区为基点,动员全体社区成员,根据犯罪行为和社会违法与不良行为的实际情况、特点和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措施和形式,通过社区组织、社区行动、社区文化以及改变社区环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从时间、空间和人等多维度对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制止和处理相配合的犯罪预防模式。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社区预防的主体是社区成员整体,包括社区内的各个组织和个人。犯罪威胁着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利益,每个社区成员都不敢保证他不会成为犯罪的受害者。共同的受害可能性促使社区内各方面力量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来预防犯罪。同时也只有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下,才能保证消灭死角和空档,才能做好犯罪的预防。

2、社区预防是一种总体性和综合性的预防,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措施和形式,包括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道德的和社区纪律的等多种手段和治安保卫、治安联防、人民调解、社会帮教、安全文明小区的建设等形式以及邻里守望、治安巡逻、门窗加固等各种形式、手段和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社区犯罪预防的效果。

3、社区预防的目标就是指预防和减少本社区内可能发生违法犯罪。任何违法犯罪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都是一定环境和条件的产物。把社区小环境(相对于社会大环境)中滋生违法犯罪的条件铲除了(相对容易做到),就可以减少社区内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区犯罪预防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预防社区内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社区预防的内容从违法犯罪主体角度可分为预防本社区成员的违法犯罪和预防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本社区人员的违法犯罪既可能发生在本社区内,也可能发生在本社区外。社区犯罪的特点在预防范围上,重点控制单位,并由单位参与实施,抓住犯罪发生规律,控制社区人口结构、自然条件,针对社区环境特征,对社区经济、文化、心理等实施预防措施;在内容上改善社区状况和面貌,增加巡逻和建立治安岗亭,加固围墙,安装防盗设施,建立安全制度,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其成员预防犯罪的自觉性、警惕性、责任心,消除畏惧罪犯的心理;社区预防的目的是实现减少犯罪,形成抵御、制止犯罪的社区氛围和心理,使犯罪分子无藏身之地,消除犯罪机会;在组织实施上,社区预防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便于组织领导和布置:在效果上,由于社区成员、设施相对稳定,容易落实预防措施,所以效果很高;社区预防是社会面预防的基础,反映的是块块横向预防。

(二)、情境预防在社区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情境预防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措施,1997年克拉克出版《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一书,对情境犯罪预防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之后克拉克更将犯罪预防策略扩充成五大类25项情境犯罪预防策略。根据笔者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有关情境预防的基本知识以及社区犯罪预防的内涵和外延之后,结合克拉克的观点详细论述情境预防措施在社区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1、提高犯罪难度。

此项情境犯罪预防策略主要是保护标的物,强化标的物本身,使标的物处在安全、受到保护的情境之下,从而提高犯罪得逞的难度,使潜在的犯罪人知难而退。此项措施是最基本的情境犯罪预防措施。

(1)目标加固。所谓目标加固,就是指设置物理性的障碍设施。

(2)通道控制。通道控制指的是通过控制措施,避免潜在的犯罪人进入对象场所,从而减少该场所犯罪发生的机率。

(3)避免潜在之犯罪。此项技术通过对环境及情境妥善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分散转移犯罪人,避免其聚合活动而引发犯罪行为。

2、提高犯罪风险。

增加犯罪风险就是通过改变具体场景,使得犯罪一旦实施,其被抓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消除潜在犯罪人的侥幸心理,以期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增大犯罪风险在预防犯罪的措施体系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措施主要有:

(1)扩大监控。扩大监控是根据常规行为理论的设想,引入有能力的看护人要素,包括两种具体的途径:一是采取常规的预防措施,二是引入邻里守望计划。现代城市的发展,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单元楼居民之间的交往。

(2)自然监视。此项措施是通过修剪路边的灌木丛或者改善街边路灯的照明效果等使得犯罪行为发生时被发现的概率增大,从而增大监控的效果,达到威慑犯罪发生的目的。

(3)正式监控。在社区的街道中和院落中安装监控设备,并且要时常检查这些设备的工作,以保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

3、降低犯罪回报。

潜在犯罪者在犯罪之前会对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回报进行一番衡量,该类预防措施旨在减少犯罪行为能为其带来的回报,降低对潜在犯罪人的吸引力。减轻犯罪收益的基本方法就是使犯罪的对象变得不再有价值,或将对犯罪人有价值的目标置于其控制之外。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尽管使得犯罪的目标的吸引力下降,但如果犯罪的利润很高,犯罪人很可能会铤而走险。减少犯罪回报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隐藏犯罪目标。由在家里,应该减少现金的存放量,大量的现金都应该存到银行,比较安全。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应该隐蔽地藏起来,不能随意地放在卧室的梳妆台上,那样令犯罪分子得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2)标记财产。此项措施是指通过在财产上进行标一记,例如在名贵的手表上标识其独特的表号、在牲畜身上进行烙印等,增加其可识别性,使其在流动中很容易被发现其真正的物主,即使该物被盗或者被抢之后也难以使用或销赃。

(3)抑制获利。通过一定手段抑制犯罪人获利,使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从而放弃犯罪。

4、减少犯罪刺激。

减少挑衅和消除借口是克拉克在情境预防研究中提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现实中尚未得到充分的检验:

(1)减缓挫折与压力。减少挫折与压力的手段包括:增设服务窗口以减少排队、改善服务态度、增设座位、播放舒缓的音乐等。

(2)减少情绪减少情绪就是减少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诱惑。

(3)阻止不良模仿。一个小过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快速的加以消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模仿行,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因此为了预防犯罪就需要快速的消除轻微违法所造成的后果,以防止后来者的模仿。

5、排除犯罪借口。

行为人在行为时常常对其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如果其行为不符合通常的道德准则,就会利用当时的规则不明确或类似行为的存在作为借口,抵消内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耻辱感,从而达到内心合理化的目的:

(1)明确规则。从规范与规则(法律)上确定犯罪收益是非法的收益。1该方法与司法预防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威慑潜在犯罪人,使其不敢犯罪;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潜在犯罪人以不清楚规则为接口做出犯罪行为。

(2)张贴告示。这里所说的张贴告示就是将有关的公共行为准则张贴于特定场合,以防止人们声称自己不知道而故意违法。例如在禁止停车场所张贴“禁止停车”告示牌,在个人所有的房屋、汽车等财产上贴上“私人财产”的标签,以防有人误以为是公共财物加以损害。

(3)帮助守法。给行为人提供合法的且容易实施的机会,使得行为人无法再为自己实施违法行为寻找借口。例如在公共场所提供更多的免费卫生间,会有效减少随地大小便现象;设置更多的垃圾箱,就会有效的减少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

结语

情境预防相比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有其独特的优势。情境预防显得便捷、经济,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现实中容易大量掌握和运用。通过管理、设计可以减少犯罪的机会,压缩犯罪的空间。并且与我国要求的“必须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刑事政策相吻合。在中国目前社会治安状况严峻的情况下,加强情境预防在社区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对社区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东平:《犯罪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至245页。

2.廖万里:略论情境预防对我国当前犯罪预防的意义[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6):

3.宋浩波、靳高风主编:《犯罪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4.陈金光 ,刘小珉:《贝克尔传》[M].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康树华:《犯罪学一历史・现状・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98页。

6.宋浩波:《犯罪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69页。

7.周东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267-272.

8.郝宏奎: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9.Ronald V. Clarke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1997),NY: Harrow and Hesston,pp46-58

王鹏:《谈我国社会治安与情境预防》,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总第23期)。

1.孔一:犯罪预防与实证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上一篇:湖南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和思路分析 下一篇: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户型需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