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7 09:25:48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从自我教育来看,及时调整不良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并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学校教育来看,努力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开展专业的职业规划课。从家庭教育来看,采取鼓励的家庭教育方式;优化家庭教育。本文通过提出这些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改善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 孤独 心理 教育 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34-02

1 孤独感的含义

孤独感是人类社会由于主体远离外部世界而导致的精神空虚感,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和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一直以来,孤独被作为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孤独和许多的负面情绪、疾病相互联系,影响个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

2.1 自身原因

2.1.1 以自我为中心

一方面,大学期间,许多学生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这些人往往因为过分展现自己而忽视了给其他人表现的机会,从而会让其他人觉得他过于傲气,也会因此疏远他。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很少会换位思考,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孤独。

2.1.2 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于大学里的生活更加强调自主性,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会放松,家长不能在身边照顾自己,同学们的奋斗目标不再一致,所以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会减少,再加上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在平时的生活方式上也会存在差异,随意大学生如果无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他们就会越来越孤单。

2.2 学校原因

2.2.1 心理辅导机制不完善

在入学时,学校会进行体检,以此确认学生的健康状况,而很少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构建需要有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这种指导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家庭、学校,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目前不成熟的条件限制了其发展。

2.2.2 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

就业指导的形式仅限于在临毕业前对大四学生开展几次讲座传授面试技巧、如何编写简历等;就业指导老师专业素质不高;缺少符合学生实际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未能把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等,这些都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流于形式。

2.3 家庭因素

2.3.1 家庭教育方式

在生活、经济、社交上,中国父母比较纵容自己的孩子,能够包办代替的都包办,能够满足孩子要求的尽量满足,然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却很高,孩子在学校考试的分数越高,名次越靠前,拿的证书越多,就证明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在对待孩子的过错时,中国的父母习惯性的批评、指责,甚至是鞭打。

2.3.2 家庭教育理念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金钱、地位和权利之间取得较高成就,中国的父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如果孩子的结果是另他们满意的,那过程中无论犯多少错,父母都会选择原谅孩子;而如果过程不是父母想要的,那无论孩子在过程中付出多少努力,得到的只会是父母失望的眼神。

3 教育建议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本建议从大学生自己,学校,家庭三个方面考虑的,以期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

3.1 自我教育

3.1.1及时调整不良情绪

大学期间,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会面临一些压力,也会因此产生消极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压力而更快地成长,而长期的压力会造成我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压力,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从而使自己快乐并且远离孤独。

3.1.2 正_认识自我并合理安排时间

一方面,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自我,定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目标并为实现而努力。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在大学里的时间更加充裕,更加自主,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既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也可以适当地放松自己的心情,以此避免产生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3.1.3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或擅长的活动,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同时,因为在活动中有时需要表露出自己的真实特点,也要经受失败的打击,我们会越挫越勇,最终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2 学校教育

3.2.1 努力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在大学生入学时,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隐患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以此避免学生因为无法寻求帮助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同时,学校也要进行挫折教育,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能力,从而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3.2.2 开展专业的职业规划课

由于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大三、大四学生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学校应开展职业规划课,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更好地定位自己,让他们明白,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要从自己自身的情况出发,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帮助大学生完成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过渡。

3.3 家庭教育

3.3.1 采取鼓励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应该采取鼓励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看法,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鼓励孩子改正错误,耐心地教导孩子如何避免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有效的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会促使他们敢于创新,不会害怕犯错误,活出最佳的自我状态,这样的孩子不会孤独。

3.3.2 优化家庭教育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父母,既要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要重视子女健康人格的发展,强调大学生独立思考,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全面、更好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彦芳.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8,78-81.

[2] 林静.人文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孤独心理分析[J].时代教育,2014.5,236-242.

[3] 王海龙.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探析[J].社会视野,2013.273.

[4] 王浩.大学生父母依恋、孤独感以及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5.1-53.

[5] 杨静芝.当代大学生的孤独现象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3.1-36.

[6] 杨冬.压力对大学生孤独的影响:自我分化、自我构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1-73.

[7] 赵玉春.大学生孤独感的具身认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1-33.

[8] 张冉冉,严万森.大学生社会孤独和人际信任与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6,478-480.

上一篇:对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