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兰肯斯坦》中第一人称叙事策略的优势与限制

时间:2022-05-27 07:50:01

论《弗兰肯斯坦》中第一人称叙事策略的优势与限制

摘要: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由探险家沃尔顿写给姐姐萨维尔夫人的四封书信组成,书中的主要部分是沃尔顿、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分别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述的故事,三大叙述层面形成框架叙述结构。本文结合文本分析了第一人称的优势和限制,试图说明第一人称的叙事策略虽然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人物,却不可避免地与真正的作者形成了距离。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第一人称;距离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62-02

一、引言

玛丽・雪莱(Marry Shelly)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颇受关注的小说家。她一生写过多部小说,游记及大量散文,短篇小说,文学评论等,但享誉文学论坛并经久不衰的还应是《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在哥特小说和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地位。《弗兰肯斯坦》在哲学,伦理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多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评论,小说,影视,绘画,雕塑等文化产品。

二、《弗兰肯斯坦》全文的叙事结构

关于叙事层次,热奈特是这样表述的:“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属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他将起始的层次称之为故事外层或超层次。巴尔则称这一层次为“母体叙述”。她认为:“母体叙述是包含着 “嵌入”叙述或是次叙述的。《弗兰肯斯坦》是由探险家沃尔顿致姐姐萨威尔夫人的四封信组成。这由四封信组成的文本中就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呈同心圆结构入叙事层次,层层递近。

三、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小说是由三位叙事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轮流叙述的,形成一种“我中有我”的结构。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优势

首先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最大的好处首先在于真实感强。美国作家塞米利安这样:“说过采用第一人称的小说有一种仿佛是某人真实的生活经历的如实写照而不是一篇虚构故事的幻觉”。虽然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自述构成了文本的主干,但是真正的叙述者只有一个:探险家沃尔顿。他以笔录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所有的故事。不过他再三强调这些笔录是由弗兰肯斯坦补充整理的。然而一经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自述时,沃尔顿的“我”就离立刻融入他们的“我”中。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自述使读者感到一种真实强烈的痛苦感情,有着让人不容怀疑的“直接性”和“即刻性”。这种叙述使“叙述”变为“倾诉”,格外强调主体对事件的体验和印象,常让人感觉那些过去的事并不太遥远。叙述就在此刻向我们诉说昨天的事。

从第一章到第十章作者将叙述权交给弗兰肯斯坦,使得其能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他首先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背景以及无忧无虑的童年:“我是日内瓦人,我的家族在那里享有一定的名望。祖先多年来就任于政府要职。我的父亲先后有几份公差,并受人爱戴。然而弗兰肯斯坦却不敢面对他的实验结果,遂将创造出的怪物抛弃。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让他从“怪物”的噩梦中醒来。弗兰肯斯坦在自述中惊呼出“救救我,救救我吧!”读者从这种发自内心的惊呼真实地体会到了弗兰肯斯坦长期所饱受的精神折磨。在小说第九章中,弗兰肯斯坦又叙述到:怪物出于报复,将自己的弟弟威廉掐死,继而弗兰肯斯坦家收养的孤女贾斯汀遭到怀疑无辜受死。这一切都是弗兰肯斯坦造成的。虽然他备受良心的谴责,但是他始终没有勇气说出事实。这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他忏悔道:“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痛苦的了,接连不断的死亡的打击使人丧失了希望和恐惧。贾斯汀死了,但我还活着。在我的血管里血液还在自由地流淌着,但是沮丧和悔恨时时刻刻在敲打着我的心,质问着我的灵魂,什么也不能挽救我。我整夜整夜合不上眼睛,我罪恶的灵魂在游荡。因为我不能饶恕我自己所犯下的十恶不赦的罪行。”这段细腻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弗兰肯斯坦不可言状的困惑和内心冲突,这是任何其它叙述角度所不能比拟的。第一人称的叙述特别适合于作心理忏悔和反思,因为人称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白性,这样更拉近了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

在第十章中,弗兰肯斯坦和怪物进行了正面交锋。弗兰肯斯坦对怪物无比仇恨,恶言相,但是怪物并没有被他的态度激怒,表现的相当冷静,诉说了自己对人类由爱生恨不得已的苦衷。这样小说自然地过渡到以“魔鬼”为叙述者的章节,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魔鬼叙述了他的遭遇:由于无法被世人接纳,他只能栖息山林中,以野果充饥,过着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生活。在没人交流的状态下,他的孤独就更加无法排遣。它每次都是怀着善良与诚挚的心去接近人们,可他们总是不给他开口的机会,看到它的模样就被吓坏,不是夺路而逃就是用石块扔它。虽然人们不理解它,但是它在叙述中仍然称他们为“我的人类邻居”,仍然会在夜晚偷偷地给它想接近的人家打柴,尽力想帮助他们。他原本以为菲丽克斯一家会接受他,但是最终他还是被人类所遗弃。在一次次试图与人交流失败后,它感到越来越失望,觉得自己很委屈,有一天它终于到了忍耐的极限:它好心救了落水的姑娘,却因为自己面目狰狞而被别人开枪击中。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怪物人性中的光芒被仇恨的火焰所代替,致使他最终走上复仇之路:“这就是我做好事的下场!……我彻底发怒了,发誓永远都要仇恨和报复所有的人。”通过怪物的自述自己的遭遇,读者可以从怪物的角度感受到人类所强加于他的不公,真实地体会到怪物心中的辛酸和委屈。同时也和怪物一起经历了在心态上从希望到失望再到仇恨的转变。此时原本在弗兰肯斯坦口中那个凶残至极怪物也变的不是那样面目可憎了。此小说反叛主题进一步深化。小说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四章又转为弗兰肯斯坦为叙述者,继续描写弗兰肯斯坦与魔鬼之间的复仇与反复仇的生死斗争。小说结尾又是以书信体形式由华尔顿叙述故结局。所以,整篇作品通过三个叙述者分别以“我”的身份述了自己所思所想。不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故事的情节,而且也提供给读者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空间。读者时而会为弗兰肯斯坦的不幸而愤愤不平,时而又对魔鬼的遭遇顿生恻隐之心。并且通过叙述角度的变化,清晰地勾勒出其叙述结构,构成了以魔鬼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

其次第一人称的叙述使小说产生怪诞感,引人入胜。首先作为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我”在信中向姐姐声称弗兰肯斯坦“叙述的时候就像在讲朴素的事实”,而自己也相信那是事实。然而另一方面却又掩饰不住自己复杂矛盾心理地认为“还是惊讶和感叹得难以自持”。作者出于真实考虑,又特意安排了沃尔顿与怪物面队对面的谈话的场面,从而不仅亲耳聆听了从怪人口中自述的他与他的创造者之间发生的故事极其所犯罪行,而且又进一步确证了弗兰肯斯坦讲述的可靠性。在这里,原本荒诞的故事经第一人称视角讲出,就不太像小说,倒更像是真实的生活经历,但读者的理性往往又马上会质疑这种“像真实”。它们之间形成的张力关系,必然导致作品更加强烈的荒诞感。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弗兰肯斯坦的叙述。如上文所述那样,弗兰肯斯坦的自述从其身世背景开始。随着他第一人称叙述的展开,读者便走入他的世界中,听他诉说自己的故事。从第1到第10章弗兰肯斯坦用第一人称叙述回顾了他创造怪物,怪物谋害他的亲人朋友以及他追杀的怪物的故事,在此期间他与怪物之间的整个故事框架已经形成。其实正是由于作者安排弗兰肯斯坦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自述这个故事,所以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有选择性地讲述这个故事,从而将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排除在故事外。他首先为自己塑造了无辜又伟大的形象:一个怀有远大理,为人类造福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的科学家。自己学习和钻研生物和化学知识只为“获得天与地的秘密……在最高意义上的世界物质的秘密……寻找追寻点石成金的大器和生命的万灵药”。其次弗兰肯斯坦将怪物塑造成一个嗜血成性,无恶不作的恶魔。怪物谋杀他的亲人和朋友,给他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总之,在弗兰肯斯坦嘴里,他自己是受害者,而怪物是作为迫害者和杀人狂出现的。这样,受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局限(或者对弗兰肯斯坦来说是优势),读者只能暂时从弗兰肯斯坦那里得到信息,这样在情感上也就受到了他的操纵,对他的不幸产生同情,而对怪物的罪恶感到厌恶和反感。在弗兰肯斯坦眼里,怪物只是一个失败的实验品,一个丑陋的异类,没有任何主体性可言:他从不会用任何同情去对待它,也从不顾及它的感受,所以当他看到它模样恐怖吓人立刻就抛弃了它。对此他毫不自责。弗兰肯斯坦草率地对怪物做出承诺为它造一个伴侣,然后却又没有信守诺言,最后惹怒了它,从而招致了更疯狂的报复。弗兰肯斯坦一直认为它之所以会憎恨自己和人类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失败的实验品,他将自己的不幸全部归咎与怪物的邪恶和凶残。他从没有真正悔悟和思考过自己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过错,直到临死之时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还是“我自己(在科学与发现方面)的期望破灭了,可是或许会有另一个人取得成功”。结合小说后半部分的叙事进程我们可以发现隐含作者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隐含作者在道德和伦理上与作为叙述者的弗兰肯斯坦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上一篇:再看新诗文体 下一篇:青绿山水色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