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新诗文体

时间:2022-09-28 05:55:17

摘要: 近百年的汉语白话新诗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新诗体式进行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但新诗文体仍未形成固有模范,这也是新诗受到攻击的焦点。本文试图做简单的问题讨论,进而阐明新诗无体即为新诗体式。

关键词:反思;无体;自由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99-01

一、文体反思

在中国,诗歌已有数千年的发展传承史,我们往往根据其体式特征,将诗歌进行不同的分类,并认为文体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对文学进行区分的有效途径。面对新诗边缘化的不争事实,“不少人将诗歌衰落的原因归结为现代诗歌文体形式的欠缺”。

“文学形式可分为外在形式(格律、结构)与内在形式(态度、情调、题材)两个方面”。我们一般以外在形式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在西方形式主义理论看来,形式即内容,一定的文体形式必定体现相应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中不存在没有得到形式体现即没有给自己找到表达方式的内容。”许多大有作为的诗人倡导现代格律诗,希望能建立一套适用于当代汉语特点的“通套”模式,比如闻一多、何其芳、王力等,可是到了今天,仍旧是收效甚微的局面。

白话诗人经历了文体狂欢之后便是文体焦虑。何其芳由开始的支持新诗到怀疑,并并认为新诗最易流于散文化,可以说代表了许多诗人和诗歌理论者的共同心理。到了今天,诗歌必须具有其自身鲜明而特别的文体特征,同其他文学体裁形成严格的差异。我国诗歌取得的辉煌过去是与诗歌格律性密切联系的。

二、无体为体

(一)诗无定体

诗歌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严格格律,并且诗歌一度繁荣无比。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发展后,严格的格律性成了束缚文字表达的主要障碍,走向了格律反面的极端,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宋词,元曲也就以改良的姿态很自然的出现了。吕进先生曾说,“国无法则国亡,诗有法则诗亡”。这样的观点的适用于诗歌文体的。

就大的文学发展历史而言,固定模式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暂时的犹似固定的模式。传统是不断由人创立的,由历史积累的,就诗歌体式而言,必然是诗无定体。

(二)眼下无体的新诗

1.自由之美

“诗之美不单在内容,也不单在形式。诗之美在形式的内容化与内容的形式化。”新诗关注情感节奏,内部化的节奏,而古诗则为外节奏,语言的节奏。新诗不必在字数、节奏单位、音韵、平仄上追求固定不变的模式,其情感的跳跃、急速、舒缓、中断等特点能给人更为丰富的节奏美感。

诗美,不是只有格律才能造就。自由体代替格律性,成为诗歌的主导文体样式,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可以极其自由地表达情绪。“规律的束缚性不应该是绝对的,否则呆板一律,造不成内在的形式,也就是说,产生不出真正的诗。”

2.无定体无害诗质

新诗不是毫无体式,自由即是新诗的体式,而且是同其他一切的文学样式有着明显区别,不能认为自由是无固定形式,进而认为这会有害于诗歌的审美,造成诗与非诗没有严格的区分。

以前同一位朋友聊天,提到恋爱时,我为了表示一种期待,用了一句话,“但盼纷纷的秋叶不只是带走时光,还能带来苗疆的新娘”,完后朋友就赞叹很有诗意;有一位教授看了我一友人的网名“一克拉的眼泪”,接着就是“诗趣味十足”的称赞;只要受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如果他们不是对诗歌抱有任何敌意,他们是完全可以察觉到诗意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诗歌源于人的模范能力和人本身具有的音韵感;人是有体会到诗歌的本能的。新诗这个概念已经得到社会认同,是什么诗,是不是诗,是一看便知的,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分行。

3.自由是必然

今天,可以说古诗格律的内在元素已经流失殆尽,几代人没有学习,被遗忘则再是正常不过的;如果要有意强求去学习格律,对于已经接受了现代汉语影响的我们而言,是会极大有害于内容表达的,只得到了形式的刻意追求。换言之,格律的流失,自由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直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很难在新诗的形式中概括出一套较为统一的格律。这是因为新诗之所以是新诗,就在它的节奏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可缓可急,完全为内容所决定。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似乎可使我们感到,新诗的形式大体须有,小体则不必强求一律,由于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博大,新诗不应有什么既定模式,也不必要求它改变节奏和韵律较为自由的倾向。

新诗文体应当是多样的,是自由的。废名认为追求格律是新诗的曲折,不明新诗性质的,失去了“诚”,“陷入‘做诗’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吕周聚等.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多维透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

上一篇: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视角 下一篇:论《弗兰肯斯坦》中第一人称叙事策略的优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