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课型结构及教学策略

时间:2022-05-27 01:42: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课型结构及教学策略

近几年,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将研究性学习领域划分出多种课堂教学类型,主要包括选题指导课、方案设计指导课、方法指导课、中期交流课、信息整理课、成果展示评价课、反思总结课等,以期通过加强教师集中指导,确保学生活动效果。以下,笔者以《家乡的淮扬菜》主题系列活动为例介绍常用的四种主要课型及其教学策略。

一、 选题指导课

1.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一般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话题信息,开拓学生思维,既使学生受到相关主题的正强化,也直击其现有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引起学生反思,激发学生追根究底、寻求真理的热情、勇气和动力。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首先组织学生提取并交流生活经验。“淮扬菜是我们淮安的特色菜系,你都知道些什么呢?”接着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淮扬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别致、风味独特等特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最后呈现一则新闻:“淮扬美食香天下”,但是评选2011年中国餐饮十大影响力城市时淮安却名落孙山;即便是2011年中国特色餐饮50强品牌名单之中也未见淮安餐饮企业的身影。引导学生反思:“这是为什么呢?存在哪些问题呢?如何改进呢?”

(2)分解主题,生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情境中的关键元素进行发散思维或头脑风暴,将主题进行分解,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学生的提问有:①淮扬菜有哪些种类?②淮扬菜有什么特色?③怎样烹饪平桥豆腐?④如何开展好淮安美食文化节活动?等等。

(3)整理问题,表述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拟定“感兴趣”、“可操作”、“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可以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通过“小组初选”、“全班复选”两个环节推选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

研究的课题一般有相对规范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列举范例,帮助学生将问题转述为课题。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首先让学生提问题,再将某组同学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整理(如分类、合并、删减、修改等),接着按小组分别整理,讨论、推选出本组同学共同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可操作的1~2个问题。全班同学继续整理,并将整理后的问题转述为课题。

(4)选定专题,编成小组

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研究实施条件及个人意愿、兴趣、性别、能力,甚至居住区域等因素,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最适宜研究的课题。

比如研究《家乡的淮扬菜》,首先,要研究内容全覆盖。在师生共同确认的几个课题的基础上,征集班级同学中因为名额限制被淘汰的好问题,教师再根据专题分布情况酌情补充、推荐。其次,重新选题,对个别小组的人数通过重选或协商进行调整。再次,要选好小组长。主要通过4种方式确定人选,一是课题的原创者;二是同组推选;三是毛遂自荐;四是教师推荐。

2.教学策略

选题指导课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理问题,讨论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研究课题。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视情境创设。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主题背景信息,开拓学生思维。情境既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消极的,要能从与学生关联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入手,激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创设的情境应具有开放性,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误导”学生。

(2)凸显学生主体。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真”问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想研究的问题,是基于学生视界的,力避成人化、社会化倾向,增强“儿童性”。课题的表述力求范围明确,内容具体,不必苛求“规范”。应充分尊重学生选题、选组的决定,允许个别学生独立选题或另行选择其他的研究专题。

(3)加强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问题要完整、通顺,语意明白;学会整理问题,将问题进行适当归类、合并、删减、修改;学会分析比较并推选问题,能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陈述自己的见解,评判问题的研究价值,估测课题研究实施的可行性,能正确评估自己的研究条件,选取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坚持以学生自愿结合编组为主,教师适当调配为辅。

二、 方案设计指导课

1.教学环节

(1)初步设计,抓住重点

各组围绕本专题讨论、制定初步方案,重点讨论、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活动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等。

在全班范围内展示各组的初步设计情况,教师和同学可提出意见及建议。

(2)明确要求,精细安排

提供1份《活动方案》范例,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关于活动方案的“小知识”,了解一份规范、可行的活动方案要包括的主要结构及基本要素。

分组合作,讨论、制定《活动方案》(见表一)。

教师巡视,并适时提供咨询和指导。

(3)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各组通过实物投影等方式分别展示汇报本组的活动设计。

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4)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各组讨论、完善《活动方案》。

深化理解《活动方案》的主要结构和基本要素。

2.教学策略

方案设计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活动方案的主要结构和基本要素,学会制定并论证活动方案,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及研究成果水平。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一旦通过就必须依照其执行,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力量对每份活动方案进行论证、把关。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确指导重点。一份活动方案的要素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任务及内容、活动准备、研究方法、活动过程及注意事项和活动预期成果及其展示方式。在分组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专题研究活动的任务及内容安排是否正确,各种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活动预期成果内容及形式是否明晰等。

(2)注意吸纳意见。小组汇报时,安排专门人员记录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对大家的质疑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设计活动方案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必须善于向教师和同学进行求助。整个“师生点评”环节须留有足够的时间。每组的最终方案可在班级公告栏张贴一份,以便公开内容和完善动态。

(3)强化保障措施。每份活动方案在具体落实时仍然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技术保障,可以邀请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作指导,或者是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家长、社区干群,以及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或专门人员;二是保安全底线,学生毕竟尚未成年,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以及水、电、交通、器械操作等安全隐患缺乏认识,学校必须采取防范措施,严守安全底线,做到“万无一失”;三是有时间保证,除了有限的学校课堂教学时间,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闲暇时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时间开展活动。

三、 方法指导课

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时必然会遇到方法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就是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问题”而设计的课型。

1.教学环节

(1)激疑导入,明确任务

梳理各组选定的研究方法,确定本节课重点学习、指导的方法。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各组方法选用情况汇总表(见表二)。

(2)分组讨论,初步构想

了解网络查询的基本步骤和网络资料的形式。

基本步骤:①选择并打开搜索网站;②确定并输入关键词搜索;③浏览网页,有选择地复制、下载;④归类和整理网络资料。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各组结合专题,讨论、确定网络查询资料的内容、形式,如下表(见表三)。

分组展示,师生点评。

(3)分工协作,网络查询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及时保存查询到的各种资料。

教师机显示少数学生的网络查询过程。

(4)分组展示,师生点评

分组展示并共享活动成果。学生在自己电脑上操作,教师机、学生机同时显示该学生查询到的资料。

教师和其他同学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讲感受,说看法。

(5)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吸纳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及建议,修改完善。

运用网络查询法继续学习各组选定的其他研究方法。

师生总结,深化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定义、使用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2.教学策略

对中小学生而言,方法指导课教学是学生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握方法知识。在起始年级,可安排一些单一方法的专门教学指导,如观察法、调查法、采访法等,适时给学生提供所选定研究方法的使用说明及应用举例。同时,应将研究方法指导渗透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另外,编印《综合实践活动备用手册・方法大全》作为辅助,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像“查字典”一样得到帮助与解答。

(2)重视实践应用。“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强调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教师要预设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困难,并进行跟踪指导,确保获取预期研究成果。反对生搬硬套,反对片面强调方法“知识”的学习。

(3)控制标准尺度。中小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既遵循所学方法的规范性、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又不必将各种方法学习使用过分严格化、专业化。如资料收集结束时,不一定写成文献综述,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感受;研究结束时不一定要提交专业报告,可以写一写随笔文章。

四、 成果展评课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课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达成,包括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提高表达与展示水平、培养评价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

简要回顾本主题前期活动情况(包括学生学习、实践,教师指导等)。

提出本课时活动任务: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活动评价。

(2)汇报提示

明确各组汇报的顺序、内容、方式。

提示其他同学的参与方式:谈感受,作点评,作采访,提建议或意见等。

提出要求: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分享。

(3)分组汇报

分组汇报展示专题研究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小抄报、实物等。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各组运用展板、橱窗展示自己专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如淮扬菜的历史文化研究组印发了图文并茂的系列介绍材料,播放了该组同学参观“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的视频;淮扬菜的特色研究组列举了几大菜系的对照表,展示了大量的家乡名菜、特色菜图片及文字介绍;淮扬菜的烹饪制作研究组重点展示了自己拍摄的专业厨师制作淮安茶馓和平桥豆腐的视频,收集、展示了全班所有同学在家人或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亲自动手学做一道淮扬菜的视频、图片等。

师生适时与汇报小组进行互动。

(4)总结评价

对各组及组员参与、完成专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作出适宜的评价。

组织评选“优秀研究小组”和“优秀小研究员”。

(5)活动延伸

引导学生持续关注部分研究专题的动态发展情况。

吸纳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建议,完善专题研究工作。

研究、解决活动过程中现场生成的问题,确立继续研究的新课题或专题。

2.教学策略

成果展评课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将自己一段时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中汇报展示,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突出体现“三性”。即成果汇报展示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专题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内容丰富,涉及了研究主题的各个方面;资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教师及时了解各组的资料收集情况和汇报展示方式,提出最优化、最有针对性的展示建议。同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资料的取舍、展示形式的选择和人员分工安排等。

(2)共享研究成果。成果展评课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方位展示自己,并共享各组的专题研究成果,体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苦与乐。也许,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稚嫩,但毕竟是亲历亲为,就其活动过程本身而言已经具有了“成果”的意义。另外,成果展评课可以邀请学校领导、家长、社区干群等人员参加,或进行现场展示,或将一些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向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主等进行反馈,谋求问题解决或成果共享。

(3)组织活动评估。一是适时点评。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其他组汇报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进行适时采访、追问或点评,便于深化理解,总结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二是集中测评。在学生自我测评的基础上,由同组成员、指导教师及学生家长乃至特邀专业人士共同完成;测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定题、研究任务担当及完成、研究成果水平及全程参与情况等。

我们研究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集中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形态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类型和学生实际有所选择、整合或变通性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大威,杨金珍.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型结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

[2] 周洪妹.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J].中学课程辅导(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8).

[3] 方凌雁.“课型”建构:探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呈现形式[J].浙江教育科学,2010(1).

[4] 魏仲江.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及指导策略[J].成才之路,2009(4).

上一篇:电厂生产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浅析 下一篇:《我敬佩的老师》习作教学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