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音注》注音体例研究

时间:2022-05-26 06:38:41

《汉诗音注》注音体例研究

摘 要: 《汉诗音注》十卷,是清初学者李因笃评点汉诗之作。该书音注主要以《诗经》音为参照,对那些古音韵异之字加以解释,同时对古今音同的字也作了注音。本文旨在对该书注音作分类阐述,呈现其丰富的注音体例。

关键词: 李因笃 《汉诗音注》 直音 反切

《汉诗音注》十卷,是清初学者李因笃评点汉诗之作,成书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之前。[1]该书注音主要是以《诗经》音为参照,将那些古今韵异之字加以解释,属于古音考证。同时,作者对诗中古今读音相同的一些字也进行了注音。

该书注音除去重复的共105条,其注音方式主要是反切、直音、叶音、声转。其中反切48例,直音44例,叶音11例,声转2例。大体运用了如下术语:某,某某切;某音某;某古音某;某,古某某切;某,某声则音某;某读曰某;某读为某;某读如某;某叶音某;某叶某某切;某与某同,某古某字;某即某字。作者采用的注音方法主要是借鉴别家音注,利用诗歌押韵,参考韵书,利用谐声原则。注音对象是韵脚字和非韵脚字。对韵脚字的注音多数是那些按《广韵》音与古韵有差别的字,主要是为了考证古音、说明诗歌押韵。其中叶音例都是对韵脚字的注音。古音例大多也是注韵脚字,作者既采用顾炎武古注、借鉴颜师古的注音,同时也以汉诗的押韵情况对其进一步论证。对非韵脚字的注音,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多义字,生僻字,联绵字,不常见名物,《广韵》未收之音。李氏注音特点、作用各异,接下来对其进行分类阐释。

一、单纯注音

这类音注目的只是为了标明被注字的读音。

1.直音

同声符单纯注音,注音字与被注音字不仅读音相同,而且在形体上有相同的构件。如:

《卷五・练时日》:“垂惠恩,鸿祜休。”祜音怙。按:祜,从示,古声,福也。怙,《说文》:“悖也,从心,古声。”祜、怙:《广韵》侯古切。二者皆从古得声,意义无关。

《卷五・天门》:“天门开,e荡荡。”e读如迭。按:e,《说文》:“e,忘也。从言,失声。”迭,《说文》:“更迭也。从u,失声。一曰达。”e、迭音同,从失得声。

非同声符的单纯注音,注音字与被注音字在形体上无相同构件,只是读音相同。如:

《卷五・赤蛟》:“露夜零,昼G。”G,上乌感切,下音霭。按:G为影母双声连绵字,G、霭音同“於w切”。

《卷一・伯梁诗》:“蛮夷朝贺常舍其,柱亻窒嘀Τ帧!亻忠艏Σ┞。按:,《说文・木部》:“,屋檐也。”亻郑当为罔印!队衿・木部》:“兀罔樱也。”亻治不常见的名物名称,较为生僻,李氏故找浅显易懂的字来标其音。

2.反切

标注《广韵》、《集韵》未收之音。如:

《卷十・燕燕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涎,徒见反。按:颜师古注“涎徒见反”。涎,《广韵》有二音,和诗中意思皆不对应,诗中义为“光泽貌”。《尔雅・释诂》:“涎涎,光泽也。”李氏采用颜师古的注音。

《卷一・华容夫人歌》:“发纷纷兮渠,骨籍籍兮亡居。”,从千反。按:颜师古注:,徒千反/大千反。《汉语大字典》通“填”,填塞。《广韵》未收该义对应的读音。

标注《广韵》音异义同字,如:

《卷五・五神》:“M驾坛,椒兰芳。”M,公忽反。按:M,《广韵》有三个读音,意思相同。《玉篇・手部》:“M,摩也。”李氏标注自己认为正确的读音,M,公忽反,即《广韵》古忽切。

《卷五・星景》:“穰穰复正直往宁,冯P切和疏写平。”P,弋随反。按:P,《广韵》户圭切,又悦吹切,二音意思都为“大龟”。李氏标注“弋随反”相当于《广韵》悦吹切。

标注连绵词、生僻字,如:

《卷一・黄鹄歌》:“唼喋荷荇,出入蒹葭。”唼,所角反;喋,直角反。按:洪兴祖补注:“唼喋,凫雁食貌。”唼喋,叠韵字,《广韵》收狎韵,上古归缉部。

《卷五・邹子乐》:“群生玻惟春之祺。”玻徒感反。按:玻《集韵》徒感切。同“n”,吃。玻丰富貌。“病蔽生僻字,《广韵》未收。

二、以音别义

所谓以音别义,是指被注字不只一读(依《广韵》或《集韵》),每个读音表示不同意义。李氏注出用于诗中意义之读音,从而排除别解。如:

《卷二・诗四首》:“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其音基。按:其,《广韵》有二音。居之切,语气词;渠之切,代词。基,居之切。这里“其”是语气词,表示疑问,所对应的读音正是“居之切”。

《卷三・四愁诗》:“美人赠我貂b,何以报之明月珠。”b,蚩占反。按:b,《广韵》有两读。一、处占切,《尔雅・释器》:“衣蔽前谓之b”。二、昌艳切,《广韵・艳韵》:“b,披衣或作b”。李氏注:b,蚩占反,相当于《广韵》处占切,此处正对应“蔽膝”之义。b,短衣也。《说文・衣部》:“直裾谓之b。”

三、注音兼释义

《汉诗音注》中有既标注读音同时又明确指明在诗中意义的音例,而且音义对应无误。如:

《卷一・瓠子歌》:“隗林竹兮楗石。”楗音健,椿也。按:楗,《集韵》:“渠建切,刚木。”健,《广韵》渠建切,相当于《集韵》渠建切。楗,司马贞索隐:“楗者,树于水中,稍下竹及土石也。”椿,《玉篇・木部》:“椿,木名。”李氏音义对应无误。

《卷五・上邪》:“上邪!”邪与耶同,语助也。按:邪,《广韵》有两读。一、以遮切,《广韵・麻韵》:“邪,俗作耶,亦语助”。二、似嗟切,《广韵・麻韵》:“邪,不正也”。耶,《广韵》以遮切,李氏音注限定“邪”为“以遮切”,语气词,音义对应无误。

四、辨通假

李氏音注有指示通假例,大都是以本字破假借字,具有积极作用。要通假借,必须借助声音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又不同于今音。由于古今音的变化,许多古代相同相近的音,今音相差甚远;今音相同相近的音,古音又相差很远。所以要明假借,又必须借助语音学知识。[2]

《卷二・封禅颂》:“GG穆穆,君子之能。”能古音奴来反。按:能,《广韵》有三读,所对应的意思都不是诗中的意思。此处当对应《集韵》“汤来切”,通“B”,表“形状”之义。奴来反,平跄啵之部;与《集韵》汤来切,平跬福之部,读音相近,“能”当为“B”。

《卷五・天地》:“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虞与娱同。按:虞,《说文》:“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从虍,吴声。本义是驺虞,兽名。”娱,《说文》:“娱,乐也。从女,吴声。”《广韵》娱、虞,遇俱切,读音相同。这里“虞”假借为“娱”,表示“欢乐”之义。

五、标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按照字义之间的关系,古今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字义完全相同,一类字义部分相同。”[3]李氏标明古今字音例,大多属于字义部分相同,且都是以今字注古字。

《卷二・安世房中歌》:“高张四县,乐充宫庭。”县音悬。按:《说文》:“县,系也。”朱假借义证:“此即县挂本字也。”《广韵・先韵》:“县,相承借为州县字。悬,俗,今通用。”县为悬的古字,表示悬挂之义。

《卷一・瓠子歌》:“搴长茭兮,湛美玉。”湛读曰沈。按:《说文・水部》:“湛,没也。”段玉裁注:“古书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沉又沈之俗也。”颜师古注:“《尔雅》曰:‘祭川曰浮沈。’湛读曰沈。”

六、标注异体字

被注字与注音字为异体字。所谓异体字是指音义一样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如:

《卷二・封禅颂》:“GG穆穆,君子之能。”G音F。按:GG,和睦貌。G、F《广韵》武斤切,二者皆从文得声。G同F。《六书故・天文上》:“G,或作F。”《正字通・日部》:“G,同F。旧本分G、F为二,泥。”

《卷五・天马》“天马徕,历无o。”o即草字。按:《说文》:“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从H,早声。”徐铉曰:“今俗以此H为木之H。别作o字为黑色之o。案: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故曰草。通用为草栈字。今俗书o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匕,皆无意义,无以下笔。”o、草为俗正关系。

七、古音注读

对诗中古今异韵之字,考证其古音读是《汉诗音注》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标注古音是当读音发生改变,著者为了让人明了其读音演变的规律而作,同时也说明此字古本音如此,诗歌押韵古本是和谐的,叶音是不必要的。分析古音注读可以明了韵部的古今变化。如:《卷三・白雉诗》:“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纯精。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英古音央;庆古音羌。按:此二例传抄顾炎武《唐韵正》。英,《广韵》于惊切,影庚平。央,《广韵》于良切,影阳平。二者中古读音不尽相同。庆,《广韵》丘敬切,溪映去。羌,《广韵》去羊切,溪阳平,二者今音亦不相同。可见著者注的是古音,上古庚韵半、和阳韵通为一韵,即是上古阳部。庆古音羌,以平声切去声,则正是考证庆的古音,庆古本读平声。

李氏古注有直音和反切两种注音方式,大多标注“古音”二字,注字和被注字的《广韵》音韵地位相差较大,上古相同或相通。如:离古音罗;为古音讹;旧古音忌;泽古音铎;施古音式何反;服古音蒲北反。同时还有一个字兼用两种注音方式的。如:斗古音主;斗古音滴主反。另外,还有一种没有标注“古音”二字,但仍能看出标注的是古音。如:《卷五・象载瑜》:“赤雁集,六纷员。”员音云。按:员,云仙平;云,云文平。仙、文韵上古通,归于文部。

八、叶音

叶音也作协韵、叶韵,是后世人以今音读古代的诗赋韵文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临时改变韵脚的读音以求读音和谐的方法。这种以今律古的叶音方法是不科学的,但却是研究古韵的开始,叶音往往具有古音属性。

李氏主张古无叶音,但在《汉诗音注》中也标注了叶音。李氏叶音都是凭同声母字,叶音不关声母,无须改变。如:享叶音乡、喜叶许吏反,同为晓母;作叶则护反、葬叶子郎反,同为精母;去叶丘于切,同为溪母;素叶孙租切,同为心母。宁叶音宁,同为泥母。

李氏叶音从押韵和谐出发,大多都属于变调叶音,没有改变今音韵系统,不存在古韵转移,并非真正古韵研究,只是为了协读,便于讽诵而已。如:《卷五・天门》:“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阂叶音改。按:阂,此处通“陔”,《篇海类编》注“柯开切”(见平酰之部),与“海”(上海晓,之部)声调不同。作者叶音阂为改(见海上,之部),与海押韵。“改”和“柯开切”只是声调不同,上古都属于之部,可见是为了押韵而临时变调,不存在古韵部转移。

李氏所注的变调叶音是为了诗歌押韵的和谐,但有些并不是临时改读,而是标注了该字的古音,有指明声调的作用。如:《卷五・天地》:“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享叶音乡。按:李氏改读中古上声“享”为平声“乡”,实现诗歌阳部字“商、长、翔”平声通押。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享,古为平声并无上声当删去改入阳部。”可知“享”古读平声,李氏“享叶音乡”具有指明声调的作用。

李氏叶音也有涉及古韵部转移的。这类音例从今音角度看,改后亦不谐韵,只是声调变得和谐,存在古韵转移。如:《卷六・尹赏歌》:“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葬叶子郎反。按:场、葬为韵。场,平阳澄,阳部。葬,精宕去,阳部。李氏注葬叶子郎反(精唐平,阳部),与阳韵“场”今音不通,古韵则相合,中古阳韵、唐韵上古归阳部。

九、异读同义

李氏以“某某二反”注明异读。这种异读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卷二・讽谏诗》:“在予小子,勤唉厥生。”唉,呼来、许其二反。按:唉,《广韵》乌开切(影跗剑之部),又于其切(影之平,之部)。二读同义,皆为叹词,李善引颜师古注曰:“唉,叹声。”颜师古本作“诶”。李氏注:呼来反,晓跗剑之部;许其反,晓之平,之部。此二音反切下字和《广韵》音同韵,反切上字将影母字换为晓母字,体现古声母特点,“古影晓双声”。唉,呼来、许其二反,异读同义,都为叹词。

上述八类,说明李氏音注体例丰富。用反切和直音注经,一般认为始于汉末服虔、应劭。为适应解读经籍之需,音注很早就出现了所谓“变例”:或不是注音,或不是单纯性注音,或注非其字。[4]李因笃《汉诗音注》其主要目的是标注古今韵异之字,考证古音,但其注音也体现了解经的目的,彰显出清初考据学之风尚。

参考文献:

[1]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郭波.后汉书李贤直音释.唐都学刊,2006.1.

[3]何九盈,胡双胞,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汪业全.道藏音释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上一篇:王力《古代汉语》《诗经》文选注释商榷 下一篇:白先勇小说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