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时间:2022-05-26 05:38:20

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自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盈利的预期,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要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作用,提高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创新动力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仍是我国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不够普遍,平均研发支出强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资源、能源等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和外部性,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过度激励投资的政策,加上部分可竞争领域存在行政性垄断,导致一些企业通过“政策寻租”盈利,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创新的市场出口不畅,对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偏少,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以及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步伐。

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一要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减少行政性垄断,创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平等获得资源的市场环境。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及产业组织调整,健全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机制和税收体系,形成促进企业创新的市场倒逼机制。

二要有重点地落实政策,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切实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各项政策,重点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以多种方式加强鼓励创新的需求政策,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对创新的激励作用;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新技术的利用和推广,对应用节能减排等社会效益明显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给予适当补贴和减免税。

三要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假冒侵权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四要积极拓展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根据创新和创业的各阶段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创新融资渠道。继续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区域性证券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向创新企业倾斜,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活力

在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富集的现实条件下,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在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定位的基础上,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大学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方面有明显优势,应加强以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发现为主的基础研究;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科研机构则应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集成平台,重点从事以任务为导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系统集成;企业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工艺研发和技术集成,提供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一些体制性因素制约着产学研的深入结合。必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体制,促进协同创新。

一是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改变目前以专家为主确定科技计划项目的局面,提高企业对应用性科技计划立项和执行的参与程度,从企业被动接受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向由企业主导创新过程。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和扩散机制,完善和细化各级政府科技计划的成果转移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考核和监督制度。

二是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导产学研加强合作。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资源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建立合作研究的长效机制,按照自愿组合、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合作者之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完善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治理结构。

三是逐步统一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基本保障制度,消除人才双向流动,尤其是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体制障碍,鼓励更多人才向企业集聚。

四是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和重组。根据行业的集中度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改革,注意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共享技术研究机构,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根据科研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分类进行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有效发挥各类研究机构的作用。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要在市场难以调节、企业无力或不愿投入的领域有所作为,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突破战略性技术方面,政府责无旁贷;一般性的应用技术研发则要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普遍性优惠政策,引导和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应公平对待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准入门槛,由市场选择技术方向。

当前,公共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政策引导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

体制改革对创新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创新环境是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在内的各种制度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突破科技体制的局限,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防止政策之间的相互抵消,把创新政策融入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目标一致,形成合力。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培育和发展创新要素,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改进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公共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机制,加强创新链条上各环节政府投入的协调和衔接;突出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效益,政府要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的管理方式,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减少科技经费浪费,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特别要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增加对成果转化环节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扩散。

加强人力资本投入,用好创新人才。实现有效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还需要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一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改进教育模式,为社会提供适应创新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激励、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保障;既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也要保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作者单位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上一篇:暗战“制高点” 下一篇:汤少波演绎官场“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