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非公经济发展的集结号

时间:2022-05-26 05:13:23

吹响非公经济发展的集结号

在2010年中国(陕西)非公经济的“达沃斯”盛会上,陕西省政府了《陕西非公经济发展报告》。调查显示,与发达省份相比,陕西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在非公经济上。那么,在目前经济形势下,陕西省政府能为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繁荣做些什么?下一步发展的主攻目标是什么?如何加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局长丁义安。

记者:在国家这几年特别关注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形势下,陕西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丁义安:总的感觉是全省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十一五”期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9%,其中2009年比上年增长18.2%,2009年全省非公企业12.07万户,个体经营户122.92万户。今年前8月,全省非公经济企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

非公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快。2009年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县域工业区发展到180多个,聚集了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十万多户,从业人员103.9万人,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44.7%提升到2009年的51.6%。

非公经济的创新能力增强了。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技术有2600多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品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两个,陕西省名牌产品205个,全国名牌重点企业43个。

记者: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您如何评价目前陕西非公经济与东、中部之间的距离?

丁义安: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还有相当差距。从数量来看表现为“两少一小”,企业数量少、骨干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从发展水平来看表现为“两低一弱”,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竞争力弱。以国家已公布的2D08年的数据来比较,我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8个百分点,比浙江低22.8个百分点,甚至低于周边大多省份,如河南为60%,重庆57%、山西55%、四川52%。2008年我省县均法人中小企业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3%,仅是浙江的14%,也低于毗邻的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重庆等省区市。

记者:陕西的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是很多省份所不及的,产生当前的差距,您觉得影响陕西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丁义安:制约和影响我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因素,从各市汇报交流和反映的情况看,除了其自身先天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外,主要还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不够解放,不能放手发展非公经济,工作上措施不得力,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发展;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中央、省上陆续出台了~系列有关发展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法规政策,但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玻璃门”、“中梗阻”现象,导致好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三是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上市后备企业少,培育力度不够,直接上市融资步子慢。四是涉企服务水平低。有些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吃拿卡要”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切实加以研究和解决。

记者: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机遇,陕西非公经济发展的主攻目标是什么?

丁义安:在《陕西省非公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争取经过三到五年努力,使陕西非公经济在总量和质量上取得跨越式发展。到“十二五”末,全省中小企业数达到147万户,年均新增2万户;从业人员达到787万人,其中吸纳农民就业超过500万人,年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为陕西富民强省作出新贡献。

记者:下一步,政府在促进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路?

丁义安:我感觉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工作涉及面广,但手段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研究新思路、新举措,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乡镇企业的模式、概念中跳出来。尽管各级中小企业局的底子是乡镇企业,但原来的乡镇企业越来越多地转变成非公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是促进中小企业,是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关于工作思路,具体讲,今后的工作就是要坚持“三强化、三着力、三突破”,坚持不懈,一抓几年,抓出成效。

一要强化全民创业,着力催生小企业,在扩大规模上求突破。没有量的突破,就没有质的飞跃。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后几年非公经济每年增长提高1个多百分点。

二要强化产业引导,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在建设特色园区上求突破。县域经济工业化是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园区建设特别是特色园区建设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发展极。中外经济学家研究成果说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其根本属性。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也只能在园区上求突破。当前要抓好宏观政策的调研、宣传和实施。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植一批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项目,特别要注重培育农产品加工和为大企业配套的骨干企业,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抓好全省100个重点园区,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抓好产业聚集和产业升级,特别在提高产业关联度,提升整体竞争力上下工夫。同时要把对县域工业化考核抓起来,对重点园区进行有效跟踪管理,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局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要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破解瓶颈性难题,在优化环境上求突破。过去我看过一个材料说道: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存活期平均5年,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融资难,人才引进难,科技应用难,外部环境不宽松,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对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重点是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抓住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新36条”的机遇,激活民间资本,在拓宽融资渠道上想办法。在化解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上,可以考虑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家顾问团,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可堪重用的企业家队伍,特别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层次,使其尽快走出家族式管理、凭经验办事的陈旧模式。对于化解科技应用难的问题,要尽快启动建设“陕西省中小企业展示中心”,搞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推荐活动,扩大民营科技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加快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对于环境不宽松的问题,要积极发挥联席会议和维权投诉中心等作用,适时开展环境建设专项检查和环境满意度测评,加大宣传,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服务环境。

上一篇:经济转型依赖第二次改革 下一篇:人均GDP3000美元后的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