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5-26 12:00:39

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关键词:锁骨骨折;手术

中国分类号:R6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79-01

锁骨为管状骨,位于皮下,容易遭受挤压,车祸等外力导致骨折,锁骨骨折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患者的5%左右。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78位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锁骨骨折病人78例,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在16~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左侧锁骨骨折38位,右侧锁骨骨折40例。患者内侧1/3骨折为27例,患者外侧1/3及远端骨折为51例;斜形骨折36例,横形骨折18例,粉碎性24例;陈旧性骨折为2例,新鲜骨折为76例。78例患者致伤原因为:车祸致伤21例,摔伤20例,高处坠落伤9例。

1.2手术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对肩部进行垫高,应用氯胺酮麻醉后,以患者骨折部位为中心,沿锁骨前缘方向作弧形切口,逐一对各层组织切开,当显露锁骨骨折端时直视下复位,同时进行软组织和瘀血的清除,对骨膜应尽量少地剥离。对待粉碎性骨折患者应尽量保持骨块与骨膜不分离,免得影响到骨块的血液循环,而导致骨折愈合缓慢。根据患者年龄的大小和髓腔的宽窄,选择2.0~2.5mm之间的克氏针,从患者骨折的远断端穿向肩背部,当从肩背部皮肤穿出后,要做到针尾与骨断面平齐,出现碎骨块的患者,可以使用“7”号丝线来捆扎,使得骨折得以复位,然后用骨钳来固定,钻入克氏针固定。斜形骨折的患者,应先复位,用骨钳来固定,然后再用钢丝或“7”号丝线捆扎固定,当穿入克氏针时,应接近患者骨折断端髓腔4.0~5.0cm左右,不穿出骨皮质为好。手术以后使用三角巾固定患者伤肢,屈肘悬挂于胸前。对待患者出现内侧1/3骨折的使用克氏针固定6例,对待患者锁骨远端骨折的使用锁骨钩板固定35例,对待其他患者锁骨骨折的用“s”钢板固定的37例。

1.3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骨折愈合的时间。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对位对线情况而定。①差:患者愈合的时间>12周,肩关节活动受限,仍存在局部压痛。②良:患者愈合的时间为8~12周,当患者剧烈活动时肩关节轻度受限,局部无压痛。③优:患者愈合时间为6~8周,肩关节功能正常,局部无压痛。

2 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78例锁骨骨折患者均未出现锁骨下神经和血管的损伤,患者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无合并其它损伤出现。按疗效判断标准,本组治疗效果差1例,良17例,优60例。

3 讨论

锁骨骨折的患者占骨折总人数5%左右,在肩带骨折患者中可高达44%左右。有些患者受伤后骨折无错位,仅有轻微疼痛,不影响活动,活动后骨折错位,有些手术后活动过早,导致复位手术后骨折继续错位,因此手术治疗后应该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患者锁骨外侧端骨折分为两种类型:I型患者为稳定性骨折,II型患者为不稳定性骨折,该种骨折患者的喙锁韧带与近折段的联结遭到破坏,骨折移位明显。Ⅱ型骨折患者占外侧端骨折患者总数的1/4左右,但是骨折愈合率较低。目前临床上骨科医生普遍倾向于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患者。锁骨“S”钢板很贴符锁骨“S”形状的外观,使得钢板与骨面紧贴,对患者骨折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对于粉碎性或长斜形骨折固定,更加坚固,牢靠。使用克氏针固定患者锁骨内侧1/3骨折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简单有效,治疗费用低,手术后不容易发生退出现象,进行二次手术时,仅需要对局部进行麻醉,切小口拔出克氏针即可,此种方法适用于基层医院普遍推广。锁骨“S”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对骨折患者进行固定时,满足了患者骨折固定牢靠及尽早恢复活动功能的要求,有效地避免了患者术后出现肌肉萎缩、僵硬,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同时患者功能恢复较好,与传统手术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

上一篇:肉眼直视下硬膜外管做支架行输卵管吻合术20例... 下一篇: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4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