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现机制

时间:2022-05-26 09:59:20

试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现机制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在观念上从无限发展到有限发展转变的理性体现,但又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有必要对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实现机制进行研究,理论结合实际,以更有效地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机制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在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许多国家选择发展目标和制定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它所要求于现代人们的不仅仅是抽象的观念上的变革,而是要切实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也即在实践中经历一个实现的过程。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影响其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条件问题,也即该理论的实现机制。所谓机制,通常指一定的事物或对象系统的内在结构及作用过程。要探讨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机制,必须从其所涉及的人、自然及社会关系诸要素上分析。

一、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可持续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显然,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就理论层面而言,人对自然责任意识的确立是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角度看,人的主体性不仅仅表现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方面,还表现在人对自然要承担责任。劳动实践使自然世界仍然是人生存所必须依赖的对象,人的活动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另一方面,自然世界是人改造索取的对象,人在自然面前具有巨大的主动性。人越来越要求以自己实践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可能世界”或“人化世界”去替代现存的固有的自然世界,去创造一个崭新世界,从而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全新的意义:人的地位越是上升,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就越显得沉重和巨大。既然自然是属于人的,受人的活动的影响,当然人就必须承担对它的责任。缺乏责任意识,主体必然表现出任性与盲目。相反,带着责任去利用开发自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这种开发是建设性的决不是破坏性的。所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归根结底是对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的关心。

从实践层面上看,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文明的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为基础,因为现代经济社会系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巨大开放系统,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进行的。”①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要有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环境,这两者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资源持久稳定的供给能力为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倡导没有破坏的发展,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削弱和破坏自然界多样性存在的发展能力,社会发展应考虑到自然界的承受力。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应把自身置于生物圈相互依存的关联网络之中,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生物圈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没有自然界的正常进行,便难有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把自然界当作“异族”去征服和改造,人类必将遭致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因此,人类必须在保护自然界持续性的前提下,以“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方式来开发和改造自然界。

二、社会关系的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现实世界两个最重要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②。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矛盾之中,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中介表现出来。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③人的社会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后者以前者为前提。这两种关系相互联系和制约,是不可分割的。协调的社会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观所关注的人与自然界这一基础性的关系有序、稳定地发展的重要保障。

调整社会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确立平等发展的理念。对于整体范围的人类,我们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来考察。从共时性的角度看,人类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组成的,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从历时性角度看,人类由世代延续的代际人群组成,后代人在前代人遗留下来的既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开始生存与发展。无论是共时性人类群体,还是历时性人类群体,在满足本群体的需要的同时,都担负着限制自己的需求而减少和避免影响他人发展机会的责任。解决二者辩证关系的原则就是确立平等发展的原则。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在人口增殖、利用资源和环境进行生产时,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危及其他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时链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都能以和谐相处、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价值观指导其生存和发展,就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共时性可持续发展。

就人类纵向的历史发展而言,当代人应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利用数额的责任。因为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代际分配中,本代人同后代人相比,处于一种惟一和无竞争的地位,后代人只能接受其前辈遗留下来的既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本代人利用了,下代人就无法利用。如果本代人在利用资源的时候,由于过量开采而剥夺了后代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对他们的生存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消极影响。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如果由于本代人在利用其可再生资源时采用不适当的方式,破坏了可再生资源持续繁衍和成长的条件,也会对后代人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可见,正确处理代内和代际之间平等发展的社会关系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人的观念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落实到人的,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的素质提高和相应的观念更新制约了我们以何种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实施可持续发展理论。

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思想上确立几个基本观念:要树立自然本体观点,顺应自然的自然本体价值取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依存关系。其次,借鉴传统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态度。再就是坚持资源有限论,树立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消费意识。

人的发展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人的发展又基于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人的素质,是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现代社会人的素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树立劳动者科学的自然观和责任意识。科学的自然观要求人们必须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利用和开发自然要尊重其客观必然性。而责任意识指对自然和他人的责任。前者表现为保护自然,关注实践对自然的影响;后者则表现为自己的行为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谋求个人正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佳结合。另外,大力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即智能性方面的因素也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由“财富源于物质资源”转向“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注重物的因素,只看重数量不看重质量。而今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智慧资源的挖掘和素质的增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的改变,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淑华:《可持续发展观的“类”向度》,《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余谋昌:《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页。

上一篇:对切实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