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献“三农”

时间:2022-05-26 07:21:11

跨进小学门槛的那一天,父亲就给他取了一个与农有关的名字——姚支农,希望他长大后有所作为,不忘记农民,不忘记农村。勤奋好学的姚支农不负父母厚望,高中毕业那年,怀揣着建设和发展家乡的梦想走进贵州农学院。从边远的农村到繁华的都市,巨大的城乡差别,更 激起了他献身农村建设农村的强烈愿望,也驱使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扑在农村工作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初衷和梦想。

心中装着一个信念

“我是学农的,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农村,就是我人生的信念。”姚支农从走出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将自己与农技推广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83年8月,姚支农被分配到安龙县农业局工作,此后的11年间,他积极参与改良小麦新品种,先后选用兴麦19、兴麦35、兴中244、丰优5号、丰优6号等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良品种,替代了全县15万亩易倒低产的普通品种,共推动全县小麦、玉米品种更新换代3次。

1994年,因工作业绩突出,姚支农被提拔为县土肥站站长,虽然职务发生了变化,但他服务“三农”、推广农技的信念却从未改变。作为土肥站的领头人,他带领全站人员先后在全县推广粮田配方施肥、小麦中低产田改造、粮田病虫草综合防治等十多项粮食高产栽培技术,使全县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普及率超过98%。

姚支农与土肥站工作人员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一举克服了全县普遍存在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缩减问题,成功实现了粮食产量节节攀高,为全县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站里田间两头忙

“我出生在农村,了解农民的艰辛,既然选择了农业,就要无怨无悔、脚踏实地地干好,这样才对得起全县农民。”姚支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二十六年来,他始终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依靠高素质的农民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在农业局统一组织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他根据本县农业生产实际,精心制定培训方案,亲自撰写培训教材,使乡镇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自2002年以来,他带领土肥站工作人员,每年组织技术培训3~4次,培训乡镇技术人员、农民群众五千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一千余人次。每次培训,他都耐心地做好技术指导工作,使用最贴近农民的语言,引用农民最熟悉的事理,传播农民最需要的技术。为了便于农民掌握各项实用技术,他经常采取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带领技术人员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技术,面对面地与农民聊天谈心,询问农民急需的农业技术是什么,下乡回来后及时向局领导汇报,研究具体方案,解决农民群众的各种疑难问题。

姚支农总是把素不相识的农民兄弟当成亲人,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在他的带领下,土肥站通过各种培训累计推广农业技术八十余项,推广种植面积一百余万亩,十多项重点推广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成效,如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增收技术,提升了粮食产量和品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三项工程三个重奖

农村大量玉米秸秆、稻草堆在路边田头,畜禽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臭气熏天,造成大气污染,雨天污水横流,蚊虫苍蝇乱飞。安龙县能源建设工作者通过考察、对比、实践,认为发展沼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路子。为尽快启动此项工程,县里建立了以能源办技术人员为骨干,乡镇农技人员为基础,经过培训后合格的沼气池施工技术员为基本队伍的服务网络,姚支农成为全县沼气工程建设的负责人。

姚支农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农民的想法和愿望,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走访群众五百多户,收集意见和建议一千多条,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了科学依据。2006年,由“政府引导、部门帮扶、项目支持、产业带动、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体”的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工程拉开了序幕。

为使工程有计划地进行,姚支农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了采取建立示范点,点连线、线织网的办法逐步推进沼气建设,在各乡镇选择一些有条件的村进行示范点建设。管理上,实行沼气池设计、规划、施工、灯炉具供应与规范安装、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确保农村沼气利用的综合效益。示范点建成一个6~8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可节省柴油2~3吨,沼液、沼渣还可作为肥料,能节省燃料、化肥、农药等费用1500元。通过示范带动,群众看到了沼气的好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姚支农与同事们精心策划,把沼气建设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突破口,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在新桥镇、龙广镇示范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生态养殖模式,把沼气池建设与优质稻、优质果、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着力构筑沼气产业链条,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如今,走进新桥镇荷花村、龙广镇纳桃村和联新村,你会看到,漂亮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厨房用起沼气,屋外干净整洁,庭园瓜果飘香。这些示范点在全县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姚支农也因此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

在安龙县农村,长期以来,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姚支农为了这个问题不停地在田间地头调研,在实验室里忙碌,经过无数次实验,找到了农作物单产水平低是管理粗放,坡地大窝稀播,平地顺沟点播,施肥量不足,营养不平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姚支农带领站里的同志在全县16个乡镇选择了一千多个土质样品进行化验,建立土壤元素结构数据库,单位的化验员忙不过来,他白天下乡取土,晚上亲自做实验。

姚支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了《安龙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技术》《安龙县油菜、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技术》等多篇研究性文章,为农民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农民反映说,姚支农是“土医生”,我们按照他开的“方子”施肥,每亩地要多收入上百元。的确,翻开他制作的施肥卡,中、上等肥力土地怎么施肥,下等肥力土地怎么施肥,产量能达到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让农民一看就明白。这些可靠的数据,对全县乃至全州、全省农业生产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2006年,他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测土配方先进工作者”。

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安龙县,农田坡地面积大,遇上干旱天气就会大幅度减产。2007年,安龙县争取到了国家旱作节水工程项目,姚支农又被派到第一线。他带领站里的工作人员认真勘测,在新安镇五格村和普坪镇鸭子井村建起旱作节水示范种植观测点,对有关技术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一套实用技术,采用“玉米—辣椒”、“马铃薯—玉米”等宽厢宽带种植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采用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覆盖等培肥与保护措施,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提高,减少降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降低了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实现了生态效益;通过对农技人员和农民旱作节水科学种植方法培训,提高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2008年,他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表彰为“全国旱作节水先进个人”。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姚支农没有骄傲和满足。2009年,安龙县连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启动,49岁的姚支农又担当重任,负责这起项工作,他与站里的同志一道,设计方案,合理选址,在德卧、木咱两个乡镇连片示范种植1万亩水稻,亩产平均700千克以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笔者近日采访他时,他诚恳地说:“我做的都是份内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为安龙‘三农’工作尽微薄之力。”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安龙县委组织部党建办 邮编:552400)

上一篇:组成协会闯市场 帮民致富领 下一篇:科室文件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