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下的国民

时间:2022-05-26 06:59:06

经常听朋友谈论,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块奇怪的土壤,国外的桔子种下来,可能会接出莫名其妙的果子,比如国外流行的投资连接保险,以灵活而高收益著称,但在国内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有气无力的投连保险,不保底的收益一直都意味高收益的可能,而现在却是销售人员的最大障碍。再比如,汽车金融公司。

事实上,占美国汽车信贷主流的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尴尬。有数据显示:资格最老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一年的个人贷款业务只占购车客户的3.5%;大众汽车金融公司迄今为止个人贷款合同只有2000份;雄心勃勃的戴克汽车金融公司2006年的零售合同目标却只有3000份。很明显,中国市场的种种正在将这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向边缘化。

在美国,绝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汽车金融公司来办理贷款业务,而汽车金融公司的不少忠实拥趸们也希望同一家公司能满足他们一生的需要;从捷达到桑塔纳3000再到奥迪A8,保证新车在手,贷款不断。

那么在中国,这一具有明显先天优势的新生事物为什么成了淮北之枳呢?

来自于业内人士的解释非常多,也都很直入主题。首先,汽车金融公司很难从银行拿到资金,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光靠股东支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汽车金融公司受政策所限,只能提供高于银行一个点甚至20%的贷款利率。再次,国内的信用体系如此凌乱,光是之前发生的恶意车贷事件已足以令汽车金融公司胆寒一阵子了。但拨开体制性的烟雾缭绕,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国消费者的整体素描,我们是保守的,谨慎的,小心翼翼的,为未来忧郁的。

除了真正的资产运作高手,我国的百姓始终过着量入为出的理财生活,在选择投资产品的时候首先会发问:是否保本?而大额消费之前也会策划好会不会对之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绝对信奉冲动是魔鬼!所以作为纯消费品的车就有了与房子最大的差别待遇,房子会升值,但是车只可能是消费的开始。

我们往往积累到可以消费捷达的时候才会考虑享受一把,并且大多数人会选择一次性付清。根据理财原理,我们只有在找到一项高于车贷投资的时候才会考虑贷款消费,否则按照贷款利率这个成本借来的资金就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还不如直接全款付清。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国内找到高于6%的稳定收益产品并不容易,而在国外可以选择的产品就很多。所以消费得起捷达的家庭可能会考虑奥迪,因为完善的车贷可以利用杠杆作一些收益更高的投资。今天花明天的钱,借别人的钱赚钱,何乐不为?

我们也期待有一天能在杠杆上跳舞。

上一篇:CREIS 中房指数 北京10月份月度报告 下一篇:中年危机的“幸福研究”